初秋的晚风带着桂花香钻进咖啡馆的玻璃窗,我侄女鹿晓晓把刚点的拿铁推到我面前,自己捧着一杯热美式小口啜饮。她身上那件藏青色职业装还是去年学校统一定制的工装,袖口磨出了细微的毛边,与她新加坡国立大学本科、香港理工大学硕士的学历背景显得有些违和。“刚好满两年,“她低头看了眼手表,表盘上的划痕清晰可见,“总算能聊点实在的,不像刚入职时,连五险一金缴纳比例都不敢问。“
我搅动着咖啡勺,看着她眼底那点与年龄不符的疲惫。眼前这个29岁的姑娘,两年前带着两箱学术著作和满腔抱负走进城郊那所俗城“三本“的民办高校时,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两种教育体系差异的亲历者。
一、入职门径:从“过五关“到“一堂课“的距离
“您还记得我入职前参加的那场公办高校招聘会吗?“鹿晓晓突然开口,指尖在杯壁上划出一圈水汽,“当时市属师范学院招一名英语教师,三百多个硕士博士挤破头,光笔试就分了综合能力、教育理论、专业英语三轮,面试还要抽题试讲、答辩,最后还要政审公示,前后折腾了两个多月。“
她的话让我想起当时她发来的准考证照片,背景里排着蜿蜒的长队。而这份民办高校的工作,来得却异常迅速。“这边的招聘简单得让人不安,“鹿晓晓自嘲地笑了笑,“投简历三天后就通知试讲,讲一节《商务英语函电》,五个领导坐在下面打分,当天下午就谈薪资签合同。没有笔试,没有公示,甚至连学历认证都只是扫了眼复印件。“
这种差异在她入职后愈发清晰。同小区住的张老师是隔壁公办高校的编内教师,每次聊天都能说出一长串入职流程:“笔试要考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专业课还要考学术前沿动态,面试有结构化问答和即兴演讲,博士虽然免笔试,但要提交近五年的科研成果,还要做一场公开学术报告,整个流程下来比考博还难。“张老师说他们学校去年招的博士,光科研成果就装了三大本,面试完当场就给了编制承诺。
然而,民办高校的所谓“灵活”,实际上却隐藏着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就拿上个月教务处新入职的李老师来说吧,他可是香港中文大学的硕士呢!如此优秀的学历背景,按常理来说应该是备受重视的。可谁能想到,他在试讲完的第二天就直接上岗了,而且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竟然就被辞退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有学生投诉他上课用的课件太过陈旧。听起来似乎只是一个小小的问题,但在民办高校里,却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鹿晓晓无奈地解释道:“没有编制这层保障,我们就如同签了一份随时可能到期的劳动合同一样。”
相比之下,公办学校的编内教师就稳定得多了。只要他们不犯原则性的错误,基本上都能够安稳地工作到退休。但在民办高校里,情况却完全不同。校长的一句话,就可以轻易地改变考核标准。比如说,上周还强调重点看教学质量,这周却突然要求每个老师必须拉到三个招生意向。这种变化无常的要求,让老师们感到无所适从。
她快速地滑动着手机屏幕,焦急地寻找着那个教职工群的聊天记录。终于,她找到了行政部刚刚发布的通知,通知的内容让她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
通知上用加粗的字体写着:“因办学调整,即日起取消公共基础课教研室,相关教师并入专业课组,兼任辅导员工作。”这几个字仿佛是一道晴天霹雳,直直地劈在了她的心上。
她不禁感到一阵愤怒和无奈,这样的决定竟然没有征求过教师们的意见,也没有任何过渡性的安排。这就像是企业调整部门架构一样随意,完全不顾及教师们的感受和职业发展。
她想起了自己在公共基础课教研室的日子,虽然工作繁忙,但也充满了成就感和满足感。现在,这一切都将被改变,她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职责。
她的心情愈发沉重,仿佛被一块大石头压得喘不过气来。然而,面对这样的通知,她又能做些什么呢?除了接受现实,似乎别无他法。
二、薪资账本:五险一金里的安全感差异
话题转到待遇,鹿晓晓从包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工资条,上面的数字让我有些意外。扣除五险一金后,实发金额刚过六千。“这还是加上超课时费的,“她指着“绩效工资“那一栏,“基本工资只有三千八,比张老师他们学校编内教师的基础工资还低一半。“
最直观的差距在五险一金。张老师的公积金每月个人缴两千二,单位再补两千二,加上年金,光长期福利就占了收入的三成。而鹿晓晓的公积金账户里,单位每月只缴三百多,“财务说按最低基数交,这样学校能省点钱。“她苦笑道,“公办是五险二金标配,我们连公积金都按最低比例来,更别说年金了。“
这种差异在福利上体现得更明显。张老师去年拿到了学校发的一万五住房补贴,今年又涨了薪级工资,“公办的福利跟着政策走,每年都会微调,旱涝保收。“而鹿晓晓所在的学校,去年春节只发了两箱苹果,今年干脆什么都没有——校长在教职工大会上说“受招生影响,福利暂时缩减“。
办学经费的来源决定了这种差异的必然性。鹿晓晓所在的民办高校,每年收入九成来自学生的学宿费,一万八的学费加上两千四的住宿费,支撑着整个学校的运营。“去年招的学生少了三百人,工资就晚发了十天,“她记得财务当时的解释,“公办学校有财政拨款兜底,我们全靠学费活命,老板要是小气点,连教师节福利都能省了。“
上个月张老师体检,学校统一安排在三甲医院,全额报销,还额外给了两千块体检补贴。而鹿晓晓的体检,是自己去社区医院做的,报销比例只有六成。“不是说民办就一定穷,“她补充道,“有次去参加教学研讨会,旁边一所老牌民办高校的老师说他们公积金缴得比公办还高,但这种是少数,大部分民办都得看招生脸色。“
三、职业轨迹:跳板与围城的选择
鹿晓晓的同事王老师又要离职了,这已经是她在短短两年内送走的第八位同事了。鹿晓晓无奈地叹了口气,对身边的人说道:“王老师考上了老家的公办高职,下周就要走啦。”
她接着感慨道:“咱们这儿简直快成公办高校的‘预备役’了,好多年轻老师都把这里当作一个跳板。”这种人员的高流动性在公办高校里是很难想象的。
张老师所在的教研室,情况却大不相同。他们教研室共有五位老师,其中有三位都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十五年以上,而最资深的李教授更是在这所学校执教长达三十年之久。
张老师解释说:“编制内的教师只要不犯什么大错,基本上就不用担心会失业。就算学校因为某些原因需要裁员,也会优先考虑裁掉劳务派遣的人员,编制内的老师基本上不会受到影响。”
然而,他也提到了学校里那些编外教师的日子并不好过。就像去年,有两位校签的讲师,仅仅因为没有完成科研任务,就被学校解约了。
民办高校里也有“坚守者“。基础部的陈教授已经在这儿教了二十年,从建校初期就来了,现在是教学督导。“陈教授说当年是看中这儿离家近,没想到一干就是二十年,“鹿晓晓说,“但现在年轻人很少能沉下心来,毕竟没有编制保障,谁也不知道学校明天会不会出问题。“
这种不稳定感在招生季尤为强烈。今年暑假,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参与招生宣传,完不成指标扣绩效。鹿晓晓顶着烈日跑了三个地市的中学,才拉到两个意向学生,“张老师他们从来不用管招生,一门心思搞教学科研就行。“更让她焦虑的是,系里已经有传闻说要裁撤两个招生不好的专业,“要是专业没了,我们这些老师要么转岗,要么走人,哪像公办那样有编制托底。“
鹿晓晓的手机里保存着与前同事们的群聊记录,这些记录里充满了各种不同的人生轨迹和选择。有的前同事成功考上了公办高校的编制,有的则去了外企从事培训工作,还有一些人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考取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