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是种勇气
人的一生要经历许多的风风雨雨,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总免不了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甚至有些过失还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尽管如此,一失足也未必就成千古恨。只要在失足以后,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亡羊补牢,找到失足的原因并加以修正、克服,前进途中的你又会是一个全新的、优秀的自己。
培根1561年出生在伦敦一个新贵族家庭,他从小聪慧,12岁时便入剑桥大学读书。毕业后步入仕途。曾经担任过英国驻法国大使馆工作人员,还当过律师,并在议会选举中当选为议会议员。
詹姆斯一世统治时期,培根官运亨通,青云直上,很是风光,曾先后数次担任宫廷显要职务;还因为办事有才干,很得国王赏识,连续多次被授予贵族封号。可是正当他平步青云,春风得意之时,1621年他因贪污受贿罪,被英国高级法庭判决罚金4万英镑,并监禁于伦敦塔内,出狱后,他又被终生逐出朝廷,不得再担任任何官方职务,不得参与议会。
培根被迫退出政坛后,脱离政治生涯,开始专心从事著述。他提出了著名的“要命令自然,就要服从自然”、“知识就是力量”一系列对后人影响深远的命题。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他将矛头直接指向经院哲学,在反对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他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培根在他的著作中强调要重视感性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同时也认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他还是公认的归纳法的创始人。培根对人类哲学史、科学史乃至思想史都做出了重要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贡献。
曾经的失足反而使培根成为了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鼻祖,成为了英国17世纪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世界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正是这次遭遇,让培根最大限度地开发了自己的另一方面,使自己成为了在人类思想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一代巨人,成为了一名被后人永远铭记的哲学家。如果没有这次经历,培根或许在自己的高官厚禄之下终其一生,而我们将永远都不会有机会和理由去记住在17世纪的欧洲,曾有过一位叫培根的重要人物。
英国有个叫吉米的“电视厨师”,1998年在BBC刚露面的时候,还是个可爱帅气的大男孩,他把烧菜变成了一种生活艺术,在烧菜的时候又表现得很“酷”,以至于有媒体说“整个英国都为他疯狂了”。他不仅成了能让年轻人放弃垃圾食品的楷模,而且他出的书,还成了人们生日和圣诞节的最好礼物。1999年,首相布莱尔宴请意大利总理时,还特地请他到唐宁街去烧正宗的意大利菜。
然而,就如他当年一夜之间成名一样,他的名气也在一夜之间变臭——他竟然成了2001年全英最让人嫌弃的名人。原本热爱他的媒体,全都“仇恨”起他来了。虽然他的菜谱还受人欢迎,但是报纸再提到他时,已是嘘声一片。
吉米从天上掉到深沟里的主要原因,是他成了一家超市集团的广告明星——他居然斗胆把从媒体那里赚来的名声当成了自己的赚钱机器,居然胆敢把他的妻子和朋友都拉扯到电视广告中,以至让媒体和公众及其反感、厌恶。
在现代社会,媒体是无冕之王,“得媒体者得天下”,“失媒体者失天下”,一旦失宠,那就几乎没有翻身的机会,而且无数失宠者,都是一旦失宠,就此“消失”的。只是谁也没想到,吉米竟然在一年之后卷土重来,再度成为媒体和大众的宠儿——这件被许多人当成天方夜谭的事,吉米是怎么做到的呢?
吉米对自己的失宠虽然颇感冤枉,但他却没有在人们的批评指责声中灰心丧气,破罐子破摔。相反,在他冷静下来之后,就开始从人们的批评指责声中,去寻找自己重新受到人们欢迎的“法宝”。这个法宝他终于找到了,这就是一个人做人必须有社会责任感,必须无私地让自己的智慧与能力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他自掏135万英镑(有些钱是用自己的房产作抵押找银行贷来的),建立了一个餐馆烹饪学校。他专门从吃救济金的人中挑选了15名年轻人来培养。他决心每届15人——就这样一届接一届的培训下去。
这些学徒向来就是逃学捣蛋、惹是生非的主儿,“听从指挥”、“有事业心”向来就不是他们熟悉的词汇。但餐馆总算按时开业了,而且15位学徒中有12位坚持到底——居然真的都成了地地道道的让人刮目相看的顶尖的厨师。于是从批评者到一般公众,大家都为吉米的成功而心头发热,又重新把最热情的赞美和最热烈的掌声献给了他。
人生难免要犯错,犯一次错,长一分见识,增一分阅历。做的事越多,犯的错越多。没有犯过错的人,必是没有做过事的人。不过,聪明的人能因别人犯错而增见识、长阅历;糊涂人虽是一错再错,也不知道错在哪里,也永远不懂得亡羊补牢,那必定会一错到底,成千古恨了。
正如一位名人所说,“逆境中要记住自强不息,要把坎坷和困难变成前进的动力,千万不要让它成为背上的大石头。”
失足之后,一味地沉浸在悔恨之中是于事无补的,正确的心态应该是放下包袱,克服自卑心理,要把悔恨变为前进的动力,努力改正所犯的错误,亡羊补牢,弥补这个错误造成的损失,克服心理上的障碍,保持广阔的胸怀,走出自我封闭的状态,主动敞开心扉,倾听人们善意的劝告,让亲朋好友帮助自己找出自身的缺点与不足,继而消除敌对心理,不再无故猜疑,用平常的心态面对一切,这样就会慢慢地恢复自信。同时为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标,在各个方面更加的勤奋努力,自强不息。
心灵小贴士:
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中仍然百折不挠,永远不向困难屈服,并在失败之后,善于总结经验,再给自己一次机会,重新向成功进发。
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俗话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在压力面前我们总觉得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但是当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了压力,再回过身看待曾经的压力时,已不再觉得它有多难,因为在我们埋头努力的时候,这些压力正悄悄的演变成了我们的能力。
一个音乐系的学生走进练习室。在钢琴上,摆着一份全新的乐谱。“超高难度!”他翻动着乐谱,喃喃自语,感觉自己对弹奏钢琴的信心似乎跌到了谷底,消磨殆尽。
已经三个月了!自从跟了这个新的指导教授之后,他不知道,为什么教授要以这种方式整人。勉强打起精神。他开始用十指奋战、奋战、奋战……琴音盖住了练习室外教授走来的脚步声。
指导教授是个极有名的钢琴大师。授课第一天,他给自己的新学生一份乐谱。“试试看吧!”他说。乐谱难度颇高,学生弹得生涩僵滞、错误百出。“还不熟,回去好好练习!”教授在下课时,如此叮嘱学生。
学生练了一个星期,第二周上课时正准备让教授验收,没想到教授又给了他一份难度更高的乐谱,“试试看吧!”上星期的课,教授提也没提。学生再次挣扎于更高难度的技巧挑战。
第三周,更难的乐谱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形持续着,学生每次在课堂上都被一份新的乐谱所困扰,然后把它带回去练习,接着再回到课堂上,重新面临两倍难度的乐谱,却怎么样都追不上进度,一点也没有因为上周的练习而有驾轻就熟的感觉,学生感到越来烦躁不安、沮丧和气馁。
教授走进练习室。学生再也忍不住了。他必须向钢琴大师提出这三个月来何以不断折磨自己的质疑。
教授没开口,他抽出了最早的那份乐谱,交给学生。“弹奏吧!”他以坚定的目光望着学生。
不可思议的结果发生了,连学生自己都惊讶万分,他居然可以将这首曲子弹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又让学生试了第二堂课的乐谱,学生依然呈现超高水准的表现……演奏结束,学生怔怔地看着老师,说不出话来。
“如果,我任由你表现最擅长的部分,可能你还在练习最早的那份乐谱,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表现……”钢琴大师缓缓地说。
换一个角度,也许事情会变得更好。正确地看待压力,也许我们的生活会更轻松。
每天早晨,在非洲大沙漠上生存的动物睁开眼睛所想的第一件事是:我必须每天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跑得快,否则我就会被狮子吃掉。而就在同一时刻,狮子从睡梦中醒来,首先,闪现在脑海里的第一个念头是:我必须比跑的最快的羊跑得快,要不然我就会被饿死。于是,几乎是同时,羊和狮子一跃而起,迎着朝阳跑去……
生存的压力,使羊成了奔跑的“健将”,狮子成了草原上的猎手。在生活中,我们虽然没有像羊和狮子那样面对关于生死带来的压力,但学习和工作的压力依然存在,而且正是这样那样的压力,使我们不断成长。面对压力,我们也只有化压力为动力,继续前进。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每一次成功都需要你付出辛苦的劳动,而成功背后所承载的压力可想而知。然而,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压力,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命运对我们的考验。试想,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只有与挫折和困难做斗争,我们的一生才会更加充实;只有善待对手,我们的生活才不会黯然失色。也许,我们可以把压力当作我们走向成功的动力,就像羊和狮子那样,只有时刻牢记来自对方的压力,它们才能不断地去拼搏。如果失去对方施加的压力的话,也许两者都不会有奋斗的一生了。它们可以平平淡淡,无忧无虑地过完一生,那么这一生将失去了意义。但现在看来,没有压力的一生似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只有迎着困难,努力拼搏。
心灵小贴士:
俗话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在压力面前我们总觉得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但是当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了压力,再回过身看待曾经的压力时,已不再觉得它有多难,因为在我们埋头努力的时候,这些压力正悄悄的演变成了我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