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承受三辅百姓期望,时刻面对武夫鼓噪、大将造反、左右投毒、外臣的指责与质疑各种形形色色压力,一肩挑起社稷存亡重任的当事人…没被弄疯,实属坚韧。
“大家。”
“嗯?”
杨可证靠在他怀里,轻轻道:“妾耶娘老了,想终于故土。
麟州也还算太平,便不到处跑了。
我想把几个兄弟叫来长安,让他们帮帮你,为国家略尽绵薄之力。
仁义智信、忠肝义胆的杨家儿郎坐在麟州那口枯井里,虚度年华,做过的最大事就是和拓跋部争山林,争盐,太可惜…”
不可惜。
杨家将就是为保境安民而生的…后世从晚唐乾符年杨龠这一代开始就和拓跋部打,到杨可证这一代,再到杨信、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几辈后人,依然和党项打,和赵二打,和契丹打…
“可乎?”
“这是好事。”
圣人迟疑了一下,想想道:“但杨家部曲一走,麟州就成折氏的乐园了。
拓跋部也会失去一个辔头。”
杨家将的确值得信赖,尤其是还有杨可证、杨可曦在宫中做事。
可圣人对拓跋思恭不是很信任,至少得等拓跋思恭死了,届时趁机瓦解了定难军,杨家子弟才能走。
再者,岳父也眼馋麟州,圣人不想给他。
半死不活的岳父才值得亲爱。
闻言,杨可证眼眸神采变得有些灰暗。
拓跋思恭这老贼,怎么还不死啊!
“先让你二哥杨可宣来吧。”
圣人捏捏她的脸蛋,笑道:“来了先做个外军校尉。
飞骑、突骑、射鹰、控弦、广锐、龙武、龙骧、飞仙、火锐九校,到时看看哪个合适。”
赖于兵源素质,鼓噪作乱的可能性极低,来自三辅农民被编成的长安九校在被作为主力培养,是个好去处。
杨可宣上次入朝他也见过一面,印象还不错。
“也行。”
……
五月初一,拓跋思恭这老狗磨蹭了三个多月,终于把事办妥了。
没藏、野利、折掘、米擒、费听、细封、拓跋七部党项精壮14000人抵达长安。
不过有点辣眼睛,不少人光着上半身,许是头人觉得他们不会回来了,或者不想他们的离开使本就不富裕的部落雪上加霜,把衣服给扒了吧。
后世大名鼎鼎的西夏步跋子、铁鹞子,现在居然就这副鸟样…圣人也是无语。
侍卫亲军马步都总管崔公、飞仙校尉没藏乞祺、射鹰校尉细封硕里贺负责检查这些人的资质。
别他娘汉话都听不懂,那还搞个鸡儿。
“叫什么?”
乞祺指着一个黑脸汉子,问道。
“费听延石。”
“住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