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大学哪些事儿 燕姿 > 第19章 樱花盛开时的科研课题邀约(第1页)

第19章 樱花盛开时的科研课题邀约(第1页)

第19章:樱花盛开时的科研课题邀约

四月初的江城科技大学,樱花进入了盛开期,阳光透过机械工程系实验楼的窗户,在陈砚东教授面前的图纸上,投下斑驳的光斑。绘图仪还在嗡嗡转着,吐出一张车间布局草图,硕士生周彤正蹲在角落调试传感器,蓝色工装裤膝盖处沾着圈机油,那是昨天拆检旧机床蹭上的。

“陈教授,楼下有人找,说是恒通重工的,说急事儿。”实验室门口传来系班小张的声音,她手里捏着张皱巴巴的名片,指尖还沾着刚印完的课表油墨。

陈砚东缓缓地抬起头,用手指轻轻地擦拭着眼镜,仿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动作。他的动作轻柔而细致,生怕会弄坏那副精致的眼镜。随着他的擦拭,镜片上原本附着的机油痕迹逐渐晕开,形成了一小片不规则的光斑,这光斑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有些刺眼。

陈砚东的脑海中突然闪过恒通重工这个名字,他对这家公司有着一些模糊的印象。去年校庆的时候,恒通重工曾经慷慨地捐赠了两台数控机床,这两台机床成为了学校机械工程专业的重要教学设备。恒通重工主要从事汽车零部件的加工业务,在行业内也算是小有名气。

然而,最近陈砚东听说恒通重工新上马的变速箱生产线遇到了一些麻烦,总是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让他不禁对这家公司的生产管理和技术水平产生了一些质疑。

正当陈砚东陷入沉思时,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钢笔还插在白大褂的口袋里。他小心翼翼地将钢笔别回口袋,然后慢慢地站起身来。就在他起身的瞬间,他不小心碰到了桌边的咖啡杯,那杯褐色的液体像是被惊扰的精灵一般,迅速地在草稿纸上蔓延开来。

褐色的液体如同一股洪流,迅速淹没了“效率优化”那行字,仿佛是在刻意掩盖什么秘密。陈砚东看着被液体浸湿的纸张,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烦躁。

“陈教授!可算找着您了。”一楼大厅里,穿深灰色西装的男人快步迎上来,握手时掌心的汗蹭在陈砚东手背上。男人约莫四十岁,领带歪了半截,公文包拉链没拉严,露出半沓车间照片,“我是恒通的王海涛,生产副总。我们那条新生产线,这月都停了三回了,再这么下去,季度计划就黄了!”

陈砚东把他让进系里的会客室,倒了杯温水。王海涛刚坐下就掏出平板电脑,点开一段视频:车间里黄色叉车在机床间绕来绕去,操作工抱着零件盒小跑,最里面的数控车床旁堆着半人高的待加工件,屏幕上的进度条卡在65%不动。“您看,我们说要提效率,可这设备转起来就像卡了壳的钟表,技术部查了半个月,没找着病根。”

“王总,您先别急。”陈砚东面带微笑,语气沉稳地说道。他伸出右手,用食指轻轻地点了点视频暂停画面上的某个位置,继续说道:“您刚刚提到的‘效率低’这个问题,我想再跟您确认一下具体情况。您所说的‘效率低’,是指单机产能没有达到预期标准呢,还是整个生产线的流转过程出现了问题呢?”

王海涛显然没有料到陈砚东会如此细致地追问,他稍稍愣了一下,然后迅速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翻出一份皱巴巴的文件。这份文件看起来有些年头了,上面的字迹也有些模糊不清。王海涛展开文件,仔细看了看,然后有些尴尬地说:“这……我们之前确实没有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是觉得要赶紧把生产速度提上去。至于月底前必须见到成效,这是董事会的要求,他们都在等着看结果呢。”

陈砚东没立刻接话,起身去办公室拿了本蓝色封皮的文件夹。“您看,这是去年我们帮滨城机床厂做的生产线优化。他们当时也是单机效率够,但物流路线和机床节拍没对上,导致半成品堆积。我们调整了设备布局,加了自动上料装置,最后整体效率提升了20%,三个月就完成了。”他翻开文件夹,里面有前后对比的车间图纸、产能数据报表,还有一段优化后流水线平稳运转的视频。

王海涛的眼睛亮了,伸手想摸文件夹,又缩了回去,指尖在膝盖上蹭了蹭。“陈教授,您要是能帮我们解决这事儿,预算还能再谈。就是……能不能下周就去我们厂里看看?”

“没问题。”陈砚东合上文件夹,“我带两个学生,咱们去现场摸清楚情况。不过得提前说,现场调研时,希望能让我们跟操作工、班组长多聊聊,光看设备参数不够。”

周三清晨,陈砚东带着周彤和研二学生林晓宇,坐高铁去了恒通重工所在的青州市。车间里的轰鸣声比视频里更震耳,空气中飘着切削液的刺鼻气味,头顶的吊扇转得慢悠悠,吹不散闷热。王海涛陪着他们,手里攥着个分贝仪,时不时看一眼。

“陈教授,您看这几台立式加工中心,都是进口的,参数没问题啊。”车间主任老杨指着设备,语气里有点不服气。

陈砚东没说话,蹲在机床旁,看着操作工小李把加工完的变速箱壳体搬下来,放进旁边的料框。等小李搬完第三个,他突然问:“你每次搬完,都要等料框满了再叫叉车吗?”

小李愣了愣,擦了把汗:“是啊,领导说省点叉车油钱。”

“那你等料框满的这十分钟,机床是不是得停着?”陈砚东的问题如同一把利剑,直插要害,让老杨有些猝不及防。

老杨刚想开口反驳,却被林晓宇抢了先。只见林晓宇迅速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秒表,动作娴熟地按下开始键,然后盯着秒表说道:“杨主任,您看,这台机床加工一个壳体需要整整8分钟,而小李搬料却需要2分钟,再加上等待料框满的10分钟,这意味着每加工3个零件,机床就会因为等待料框而被迫停顿10分钟。您想想看,一天下来,这样的停顿会导致少加工多少个零件呢?粗略估计一下,至少也有20多个吧!”

与此同时,周彤也没有闲着。她站在一旁,手持平板电脑,笔尖在屏幕上飞快地舞动着,仿佛在绘制一幅精密的地图。不一会儿,一幅草图便呈现在了屏幕上。周彤指着草图对陈砚东说:“陈老师,您再看看这条物流路线。叉车从原料区到1号机床,必须要绕开3号机床的出料口,这样每次都得多走50米。一天下来,叉车要跑200趟,那就是10公里啊!这光在路上就白白浪费了整整两个小时呢!”

王海涛脸色变了,掏出手机给技术部打电话:“你们怎么没发现这些问题?!”陈砚东拉了拉他的胳膊,低声说:“不是技术部不专业,是他们没站在操作工的角度看。有时候问题不在设备,在人和流程的匹配上。”

调研完已是傍晚,王海涛非要请他们吃饭。饭桌上,他拿出份初步合作意向书:“陈教授,我们信得过您,就按您说的,分阶段交付,先付30%预付款。”

陈砚东接过意向书,翻到知识产权那页,眉头皱了起来:“王总,这里写‘所有知识产权归甲方所有’,不太合适。我们这次要用的动态调度算法,是我们团队去年在学校申请的专利雏形,只能授权贵厂使用,所有权还得归学校。”

王海涛放下筷子,脸色有点为难:“这……我们花钱做的项目,成果不该归我们吗?”

“您听我算笔账啊。”陈砚东边说着边从包里掏出纸笔,然后开始在纸上写写画画,“这个算法呢,我们可是投入了整整18万的研发经费啊!而这次与您的合作呢,我们只收取您区区50万而已,这其中还包含了设备改造和软件调试的费用呢!您想想看,如果这个算法的所有权归您了,那我们后续可就没办法再用这个算法去帮助其他企业了呀,这不就相当于我们亏掉了前期的研发成本嘛!”

陈砚东说到这里,稍微停顿了一下,似乎是想给王海涛一些时间来消化他刚刚所说的话。接着,他又继续说道:“不过呢,我们可以做个约定,如果后续贵厂想要对这个算法进行升级的话,我们可是有优先合作权的哦!而且呢,到时候给您的费用还可以打个八折呢,这样对双方来说都比较公平吧?”

第19章:樱花盛开时的科研课题邀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