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 > 第74章 第74集(第6页)

第74章 第74集(第6页)

罪业对佛法来说不是个问题,烦恼也不是问题,但是邪见是个问题。当你产生邪见以后,你听闻佛法你是排斥的。你看外道,诸位,应化身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陀跟外道说法开示,外道当着佛陀的面毁谤佛陀。他不是毁谤一般人,毁谤一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陀!你就知道邪见多可怕。

所以这段经文就是说,虽然没有佛陀出世,刚开始是愚痴,但是,无量劫来都没有佛陀出世,愚痴久了以后就会转成邪见,可怕在这里。所以,今天你不多拜佛、不供养佛陀,你没跟三宝结缘的问题在这里。重点不是造业而已,重点是:你不跟三宝结缘,你没有招感佛陀出世,后果就是你到最后变邪见,你就很难度化了。

我们看最后的,上方的大梵天王的供养发愿。

佛为世间眼久远时乃出

哀愍诸众生故现于世间

超出成正觉我等甚欣庆

及余一切众喜叹未曾有

我等诸宫殿蒙光故严饰

今以奉世尊唯垂哀纳受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上方的大梵天王,因为无量劫的时间没有佛出世,所以他们对佛陀出世特别渴望,所以他们就做了两个动作,供养跟发愿。

我们看供养。“佛为世间眼”,佛陀是开启我们众生的智慧眼,让我们判断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妄。佛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出世,如今佛陀以大悲心而出现在世间,“超出成正觉”,超越一切的九界众生,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我们经过无量劫以后,今天能够有幸遇到佛陀出世,感到特别的欣庆,而且赞叹未曾有。

所以我们怎么办呢?“我等诸宫殿,蒙光故严饰,今以奉世尊,唯垂哀纳受。”这个宫殿对大梵天王是很重要。我们知道,大梵天王他不但是住宫殿,这个宫殿是什么意思呢?是他的交通工具。其实诸天都有神通,但是诸天出巡的时候,他不是用神通飞的。你看释提桓因,释提桓因是坐车的,他有一个车子,这个宝,来带他到处跑。而大梵天王出来,他是乘坐宫殿的,所以他等于是把他的交通工具跟住的处所全部供养给佛陀,这是一个很大的供养。那么供养以后,怎么回向呢?“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这个是发菩提心了,希望一切众生成佛。

蕅益大师在讲佛陀出世的时候,他说,见佛闻法,各有因缘。你看东南方是一百八十劫没有佛出世,南方一百三十劫,上方无量劫。那怎么回事呢?蕅益大师说,见佛闻法,咸从感应,众生机缘不同,致使见佛迟速有异。就是说,有些人学佛,他修福报,他也持戒,但是他很少跟佛结缘,这个问题很严重。他也不礼拜,他也不赞叹佛陀,他也不供养佛陀,他只是修福报,栽培一点佛法的善根。那么他就会有可能怎么样呢?就会无量劫都没有见到佛陀出世,那对他来生来说是非常严重的。因为他虽然有一点福报力,但是福报会花完,而且他本身没有见到佛出世,他就容易产生愚痴、产生邪见,那这个问题就很严重,所以跟佛结缘是很重要。

卯四、请转法轮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白佛言:惟愿世尊转于法轮,多所安隐,多所度脱。

时诸梵天王,而说偈言:

世尊转法轮击甘露法鼓

度苦恼众生开示涅盘道

惟愿受我请以大微妙音

哀愍而敷演无量劫习法

前面的礼拜、赞叹、供养是前方便。其实我们亲近佛陀,当这个佛已经成道以后,重点在请转法轮。我们看他怎么个请法。

“世尊转法轮,击甘露法鼓,度苦恼众生,开示涅盘道。”惟愿世尊能够转大法轮,能够击甘露的法鼓,来度脱我们,成就一个无漏的涅盘之道,惟愿受我等祈请,“以大微妙音,哀愍而敷演,无量劫习法”。这个无量劫习法就是指的大乘的空性。我们说明一下。

法华时是直接讲佛陀的果地功德,这是一个一佛乘的思想。权法有三个,阿含、方等、般若,这个地方讲出两个空性、一个功德。方等是有相行,讲到大乘的功德跟小乘的涅盘的对比,这个就不说了。

其实佛陀讲空性,主要是阿含的空跟般若的空,这两个差别我们要区分一下。小乘的空是从无常切入,这个无常的空带有极度的厌离。因为无常会带动苦谛,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所以他这个空一旦成就以后,是带有厌离心的空。注意:他这个空是有厌离心的,所以他这个空会产生断灭。他把三界观空以后,他不想来了,叫灭色取空。就是说,他观空的目的是要消灭它的,小乘的空法是这样。

当然,你也不能说没有价值。一般来说,我们修小乘的空法是针对特别粗重的烦恼,治乱世用重典,但是不能当常法。因为常法,你如果修小乘的空,修久以后,你来生虽然不投胎,但是你也没有功德庄严,你也没有妙用,因为它这个空灭得太彻底了,对身心世界的毁灭性太强。因为它这个空是带有苦谛的空,所以叫灭色取空。

那么大乘的空是什么意思?无生。大乘在观空的时候,它不牵涉苦乐的情绪。就是我对你没有意见,我不认为你是痛苦,我也不认为你是快乐,我观空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你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所以,大乘在观空的时候,他的心是平等的,没有一种厌离或欣求的情绪,就是因为你因缘生,所以是自性空,就如此而已。自性空就是一切法本来就没有生。所以这个大乘的空,它的好处,它不伤害菩提心;但它也有缺点,缺点是它这个药太轻。如果你这个病很重的时候,你说自性空,你没有带有厌离,这个药稍显轻了一点。

所以一般我们一个菩萨,大小乘的空要兼修。

那什么时候修小乘的空呢?就是治乱世用重典。这段因缘你很难断,你很难中道,就是说,对某一个人、某一个事情,我很难很平和地厌离它,我做不到,那这样子宁可厌离它。就是,你没办法很平等地去修大乘的空,那你就是怎么?治乱世用重典,用小乘的空来暂时断灭某一个人、某一个事,是可以的。

但是记住,不能把小乘的空当常法。就是说,这帖药效果很快,但是它的问题严重,就伤害菩提心了。它把你恶因缘消掉以后,它把你的第六意识的明了性也破坏了,就是灰身泯智,所以你的心不能造恶也不能造善,后果就是这样。所以我们在用小乘的空一定要谨慎,谨慎。但是大乘的空没有这个问题,你怎么修都没有问题,但是它的缺点就是,对有些重的病来说它药太轻了。

到这个地方整个权法就讲完了。权法的特色,它强调的是一个法门的因果,讲因果。到此为止都没有会归到心性,佛陀没有讲心性。他说,哦,你修《华严经》,成就佛陀的功德,这是个法门;你修《阿含经》,成就涅盘的果报;你修这个《般若经》,成就空性。所以这个地方都在讲这个“法”,还没有把“法”跟“心”作一个结合。所以到这个地方,请法都请的是四个法,华严、阿含、方等、般若,就讲到权法。我们后半段就开始要讲实法。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