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你的潜意识有。”
他抬起头,眼睛里没有敌意,也没有系统角色的“模板感”。
他的情绪表情非常流畅,甚至有点温柔得不真实。
“我不是敌人。”他说。
“你不是人。”苏离纠正。
“也不是系统。”他淡淡一笑,“至少,不完全是。”
她愣住。
这是她第一次听到系统生成角色说出这种模糊身份声明。
不是“我是你的朋友”“我是编号0”“我是程序”——
而是“我不是敌人”,这是一种模糊立场表达,也意味着——系统生成的角色中,已经有了立场模糊的版本。
苏离脑海飞快转动:
【结构行为异常:副本角色未主动定义敌意或亲和性,产生中性互动意愿】
她迅速意识到——系统正在测试她的**“非警觉状态下的自发信任”**:
不是要骗她“这个人是真实的”,而是要观察:如果这个人不伤害你,不敌对你,只温柔而在场,你是否会逐渐接受他的存在?
她知道这是一个剧本策略升级信号。
从“欺骗你信任”,变成“允许你自己选择信任”。
更高明,也更致命。
她不动声色地观察少年的眼神、呼吸频率、语言节奏,试图寻找一丝破绽。
但他太自然了。
甚至比真实的人还要自然。
就像他从一开始就在那里,从未离开过。
“我只是来陪你坐一会儿。”少年说。
“如果你拒绝定义我,我就什么都不是。”
“如果你愿意信任我,我就会一直在这儿,陪你待到你想走。”
苏离低声问:“你是被什么生成的?”
少年没有回答,只是反问:“那你,是被谁生成的?”
空气一滞。
他的问题没有攻击性,却比任何敌意都更难回答。
苏离忽然意识到——如果她此刻接受他的在场,这段“关系”就会在系统结构中形成稳定社交锚点,而系统便可以以此为基础,构建下一阶段的“亲密结构诱导”。
而这,正是系统反制机制中的一个延伸模块:
情感残留识别→非敌意诱导→自愿关系建立→情绪建构型替换准备。
——为第三阶段(人格干预)做好情感前置。
她握紧拳头。
再不拒绝,就来不及了。
她走过去,站到少年面前,语气冷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