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不是海船工坊造不出来高舰楼,纯粹是为了方便伪装:
在海上航行,船身大些反而不会引人好奇,顶多让人觉得是艘跑远途的普通货船;
可要是再顶着高大的舰楼,带着明晃晃的火炮,谁会相信这是艘“拼凑出来的破烂渔船”?
这般低矮舰楼的设计,正好能掩人耳目,混在南洋的商船里不显眼。
另一边的葡萄牙人最近却愁眉不展,日子过得格外不顺:
他们在南洋贸易的商船,接二连三地莫名失踪,连带着护航的战舰都丢了十几艘,而且失踪地点全集中在马尼拉附近的海域。
这让他们满肚子费解——
按常理说,南大明海才该是最危险的地方,那儿盘踞着不少海匪。
要知道,海匪和海盗还不一样:
海盗只在海上劫掠,抢完物资就走;
海匪却是海上、陆上两头抢,不仅劫船,还会登陆袭扰港口村落,凶残得很。
可如今危险偏偏绕开南大明海,跑到马尼拉附近,着实让他们摸不着头脑,连东印度公司的驻马尼拉负责人都急得上火。
欧洲各国也不是没管过南大明海的海匪,前前后后联合清剿了好几次,调来战舰封锁海域,还悬赏捉拿匪首,可每次都收效甚微——
海匪熟悉南大明海的岛礁水道,一遇围剿就躲进偏僻港湾,等军舰撤走又出来活动。
后来他们花了大价钱请郑氏家族出手,郑氏水师熟悉南洋海况,战力又强,总算把东大明海的匪患肃清了,商船往来安全了不少;
可面对南大明海的海匪,郑氏也只能摇头——
那儿的岛礁太密,海匪藏得太深,而且大多是亡命之徒,实在没办法彻底清剿。
这南大明海的海匪成分太复杂,有土着、有欧洲逃兵,还有南洋各国的流民,各色人等都有,但有人私下猜测,真正的核心主体是两类人:
一类是一千多年来盘踞在南海的海盗后裔,从小在船上长大,水性和驾船技术都顶尖;
另一类是华夏各朝代的失败者——
有元末的残兵、明末的溃军,还有被官府追捕的反贼,走投无路才亡命海上。
不像南宋后裔还顾着些体面,不轻易伤人性命,这些人大多是被逼到绝路,下手狠辣,没什么规矩可言。
往远了说,五代十国时天下大乱,沿海不少杂牌势力被正统军队打垮后,不愿投降也没了立足之地,就带着残部和家眷出海找活路,有些在南洋的小岛定居,有些则靠劫掠过往船只过活;
秦末、两汉末天下动荡时,尤其是南北朝的乱世,那些掌握水上力量的势力,打不过对手后也多有驾船跑去南洋诸岛的,成了当地早期的“外来者”。
近点的比如北宋方腊起义,失败后他没被当场擒杀,而是带着残余水师出了海,一路往南躲;
甚至有零星证据说,流求的尚王可能就是他的后人——
方腊确实有个儿子叫“方尚”,后来为了避祸改名叫“尚方”,以“尚”为姓建立势力,也合情合理。
当然,像方腊后人这样能在海外建立政权的是少数,更多失败者没那个兵力和资源,只能落草为海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