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公司派史坦芬·艾勒到加拿大分公司任总经理,正要离纽约总部时,副总裁维克把一个很强壮的助手推荐给他。到任后,此人办事很老练,又谨慎,时间一长,史坦芬·艾勒很看重他,把他当作最信任的人使用。
史坦芬·艾勒任期满了准备回到总部。这个助手却不想跟他一起回去,反而要求辞职离开百事公司。史坦芬·艾勒非常奇怪,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人回答:“我是维克先生身边的助手,跟了他多年,我知道他的为人,他叫我跟着你,无非是把他认为的最好的人带着我,你几年来在加拿大一直对我很好,工作也并没有出现什么大差错。我辞职后去老总们面前说你的好话。也就不会让他们怀疑,我是想以后在你手下工作。”
史坦芬·艾勒听后吓坏了,好多天一想到这件事就心神不宁。幸亏自己平时喜欢助人为乐,工作上也不敢丝毫松懈,否则助手在总裁面前说我点坏话,我就完蛋了,多吓人啊!
当然,这只是一家公司的一个事例。不过,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重视下属,讲究和他们说话的策略,是与下属保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方面。
在某一家公司,一个部门的正副经理都是博士毕业生。年龄相仿,经历差不多,都可谓极富才华。不同的是,副经理为人和善,善于和员工交流。在日常工作中,对下属恩威并施,分寸得当。在业务上严格要求,从不放松,但偶尔出了什么差错,他却总能为下属着想,为下属担担子;出差回来,总是不忘带点小礼物、小玩意,给每一个下属一份爱心。而正经理对下属严厉有余,温情不足,有时甚至很不通情达理。缺少人情味。例如一位平时从不误事的下属因为父亲急病而迟到了5分钟,这位经理还是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处以罚款若干。不久,公司内部人事调整,富有人情味的经理不但工作颇有业绩,而且口啤甚佳,更符合一个高层领导的素质要求,被提拔为公司副总经理。而那位部门正经理尽管工作也干得不错,但领导认为他有失人情味的管理方式不利于团结人,不利于留住人才,于是取消了原打算提携他的意图。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谁敢说自己不需要别人?有心计的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懂得平时多做人情,时时处处都要笼络人心的道理。
7.进取心是获得贵人帮助的前提
贵人帮助他人会考虑帮助有没有结果,而帮助一个没有进取心的人,犹如堤内漏水堤外补,不仅无济于事,反而白费了自己的精力财力。所以进取是赢得贵人相助的基本条件。
于品海三十出头,就曾跻身亿万富豪之列。他出身贫寒,靠白手起家成为商界新贵。白手起家往往要有机会,才能一跃而起,那么是谁给了于品海这个机会呢?这个人就是《明报》创始人金庸先生。是金庸确定于品海为《明报》未来掌门人,才成就了于品海的大事业。
《明报》是新派武侠小说大师金庸与其中学同学沈宝新于1959年创办的。当时金庸出资8万港元,沈宝新出资2万港元。时至今日,《明报》已是市值约10亿港元、盈利约1亿港元的大型报业集团。除《明报》外,该集团还有娱乐性的《明报周刊》、学术性的《明报月刊》。
1989年5月20日,在《明报》创刊30周年茶会上,金庸突然宣布辞去社长一职,只留任《明报》集团董事局主席一职,并表示要彻底淡出江湖。
此消息一传出,立即,引来10多个财团上门洽谈收购金庸所持股份一事。先后有收购专家梁伯韬与出版奇人郑经翰合组的收购拍档;有英国报业大亨麦士维;有香港财阀李嘉诚;有香港首席洋行怡和;还有澳籍传媒大王、《南华早报》大股东梅铎以及日本德间书局老板和他的顾问于品海。
于品海何许人?他乃一介寒士,1959年出生于香港一山东籍的海员家庭,靠勤工俭学才中学毕业。1977年,于品海前往加拿大沙省大学政治系求学,学成后回港,不久进入金庸旧属黄扬烈创办的《财经日报》做国际电讯和翻译,月薪为2000港元。由于薪金太少,他于一年后离职到富丽华酒店做职员。
1985年,于品海以20万港元为资本,说服朋友韦家祥、麦永强等人投资80万港元,创办智才顾问管理公司。同年8月,于品海做成智才的第一单业务,与日商合作,发展并管理桂林的漓苑酒店。智才只出资100万港元,就获得这家拥有200多个房间的酒店管理权,到后来直接成为它的控股公司。倾其所有做成的这单业务,智才获益不菲。
后来的几单生意,智才都是为日本财团来华投资提供服务。两年后,智才上市,市值已达6亿港元。短期内能达到这样的业绩,充分显示出于品海的经营才能。智才后来于1991年收购了南海纺织,实现第一次大飞跃。智才在这次交易中,不但没有付出,还套现9.75亿港元。
于品海对事业十分执著,虽未能协助日本出版商谈妥《明报》收购事宜,但他却在这个过程中给“金大侠”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据某周刊称,于品海花了多年时间,与金庸联络感情。他经常陪金庸看戏,吃大闸蟹,不时大谈他的办报理念,令金庸十分开心。
1991年12月,于品海收购南海纺织不久,就与金庸进行商谈,他这次是代表自己要收购《明报》,而非为日本财团效力。于品海向外公布了他“技术性收购”,当时金庸持《明报》60%股权,沈宝新持15%,其余为公众散股。按协议于品海从金、沈二人手中购入50%股份,需要现金4.53亿港元,他掏空家当也没这么多。
怎么办?金庸惜才,帮他出主意。两人合组了“明智公司”,智才为第一股东,占60%股权;金庸注资1.8亿港元现款,换另40%股权。另外,于品海说服金庸购入智才所持的南海发展(前身为南海纺织)50%的股权,又出资1.6亿港元。两项相加,金庸共出资3.4亿港元,顶了于品海购入《明报》50%股份的大部分账项。他只需另付1.13亿港元给金庸,就可把五成《明报》股权的款项还清。
他们完成第一次“技术性收购”后,第二次协议时又商定,金庸尚持有的25%《明报》股权自1994年12月1日起,分5次全部让给于品海。
此后于品海出任《明报》集团副主席,到了1994年3月31日,《明报》集团宣布:自即日起查良镛(即金庸)与沈宝新退休,分别辞去董事局主席、副主席职务,由于品海担任董事局主席,金庸任名誉主席。这一年,于品海才35岁。
4月于品海正式上任,并当选为香港报业公会主席。《明报》股价飙升,由每股4元涨到10港元以上,于品海所控的《明报》及南海发展,市值达40亿港元,于品海个人账面财富也由5亿多港元逾至13亿港元。
金庸在与于品海交接董事局主席一职时,曾发表讲话,称:“过去大约10年中,我热衷于寻求一个聪明能干、热心新闻事业、诚恳努力的年轻人,可以将《明报》交托给他。如果不是我运气好,不会遇到于品海先生这样似乎‘度身订做’的,比我想象所要求更加精彩的人才。……他是在加拿大读政治经济系的,对传播事业至少热衷了10年,至于企业策划,那是天才。”
人不是生来就有进取心的,进取心是在后天培养而成的,拥有进取心就是具备了一种能力。
8.贵人相助--成功的秘诀
贵人是人生中的恩师。人生之中,那些能够提携、帮助自己办成人生大事的人,常被称之为恩师、伯乐、贵人。对被求者而言,他们同于常人,自然也拥有常人所不及的力量,可帮人办成不一般的事情。
善借贵人办事,求得贵人相助,是许多人能办成大事的成功秘诀,也是攀向事业高峰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有了贵人,不仅能缩短成功的时间,还能加重你的筹码。如果你自知能力缺乏,毅力有限,那就更需要贵人相助。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许多人只是擦肩而过,只有一面之缘,就是这一面之缘,有的人却能很好地把握住,使萍水相逢之人成为自己一生之中的贵人。
翻开历史史册,古往今来的成功者,谁都不是一生下来就大名鼎鼎,一出山就风光耀眼,一呼百应的。他们大多数总是先隐蔽在某些大人物的后面,借他的面子来笼络各路豪杰,借他的声望来壮大自己的声势。
鞋商菲尔·耐克最成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同NBA巨星乔丹签订了推销合约。作为NBA巨星,“飞人”迈克尔·乔丹的崇拜者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世界各地数以亿计,喜爱他的球迷往往以乔丹的穿戴来装扮自己。对于如此具有影响力的大明星,聪明的菲尔·耐克不会放过,他不惜重金聘请乔丹为自己的产品做广告。随着乔丹为耐克鞋做的广告频频出现在电视上,随着乔丹驰骋在万人瞩目的篮球场上,耐克公司的销售量更是直线上升。乔丹的一声赞赏远远超过千百句苦口婆心的推销言辞。
耐克公司很会攀附,它利用众人对“飞人”的崇拜心理,将自己的产品与乔丹的名字并列,无形中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和信任度,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也赢得了巨大的经济利润。耐克公司借着乔丹这棵大树,能让自己立于鞋业的不败之地,真可谓“慧眼识贵人”。
有了贵人相助,个人的事业也大放异彩。有一份调查表明,凡是做到中、高级以上的主管,有90%的都受过栽培;至于做到总经理的,有80%遇过贵人;自当创业老板的,竟然100%都曾被不同等级、不同领域、不同身份的贵人提携与扶助。
没有贵人相助比较难成气候,但若要被贵人相中,首要条件还在于自己有没有真本事。如果你一无所长,却侥幸得到一个不错的位置,保证后面一堆人等着看你的笑话。毕竟,千里马表现好坏,代表伯乐的识人之力。找到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对贵人的荐人能力,也是一大讽刺。
一家外商资企业,有1000多名员工,陈小姐是出口部经理后招聘来的,她的工作是负责一个成品仓库的进口货物统计。一个部门也有百十号人,一些人对她不是太配合,明明可以由装卸工验点的报告数字,陈小姐只是负责记录,他们却总是让陈小姐自己去点验填数,按道理她完全可以向上司反映,但是她只是笑笑,主动去核查验收。一次,出口部转来一批货品,要求马上装箱发往海外。依照惯例,这样的货品已有人核点过数量,统计员只需要照单记录就行,但是陈小姐仍然重新点验了一遍,发现数量好像不对。她告诉负责人,他们都不相信,觉得这么多年来还从来没有过差误,一定是陈小姐的错误,而且,本部门只是负责装箱发运,没有复核数量的责任,陈小姐完全多管闲事。陈小姐也不争,重新复点了两遍,仍然发现数量不对,坚决不同意登记出货。装卸员警告陈小姐,这批货可是发往公司最大的销售商,如果时间耽搁了,谁也承担不了责任,陈小姐坚决不签名,以沉默回应同事们嘲笑与指责。
第二天,出口部经理匆匆跑过来,焦急地问起那批货品,人们猜想出口部一定是为货物拖延不发着急了,纷纷等着看陈小姐的好戏。当出口部经理得知那批货物还没有发出时,焦虑的神色才轻松许多,连声说,这就好,这就好。原来,由于工作失误,这批货确实短了几个包件,订购这批货品的是公司最大的客户,要求也最为苛刻,如果按这个差错数量发过去,公司将承担巨额赔偿。经理听说是陈小姐不怕别人冷嘲热讽,坚信自己,顶住压力,以一个小角色的风度,避免了一场大灾难,连忙称赞陈小姐:“果然能干,当初的确没有看错你。”不久,陈小姐就被提升了。
出口部经理慧眼识金,陈小姐在紧要关头成了他的贵人,帮了他意想不到的大忙。可见要想坐享其成,还须会识人用人,这样关键时刻才能成为你的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