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知道此事有因,好象东方朔曾提过此事。他不想就此多追,东方朔肯定有备而言。他一转话题:“好!如果真的有人知道新的《尚书》,朕会去看的。东方朔,就算你说的有理。那你再给朕解释,下面的歌谣是怎么说的?”
东方朔一看武帝转舵,心中就乐。他也便顺水推舟。“‘荐孝廉,父别居。’就是说,有人给陛下举的孝廉,老早就把他老爹赶出家门了,还称什么孝廉呢!”
汉武帝大惊:“果有这样的人?”
“皇上,您刚即位时,有个廷尉叫做宁成的,您还记得吗?”
汉武帝想了想:“朕当然记得。他让朕给赶走了啊?”
东方朔答道:“对。他就是当年丞相许昌荐举的‘孝廉’,他的父亲,就是被他逼到别处而居的!当年因他陷害卫青兄弟,皇上给削职为民的。可他将父亲赶出家门之罪,至今未治哇!
武帝摇了摇头:“朕没想到,他还是个如此顽劣,禽兽不如的人。传旨!”
杨得意急忙点头:“在。”
武帝说:“将那宁成,贬到万里之外南荒之地!”
“是!”
汉武帝回过头来:“好!东方朔,接着给朕解释下面的歌谣!”
东方朔说:“这‘贤良方正逛妓院,欺师灭祖享俸禄’吗,臣就不用多说了,反正臣做事都在明处,一年一个娶回家里。可那妓院,皇上既然允许它开,就不能禁止有人去哇。不然,它不就没了生意了吗。”
武帝知道他话中有话,因为自己前不久就在主父偃的带领下,去过妓院一次。他又将话题一转:“别说这些啦,‘欺师灭祖享俸禄’是指什么人?”
主父偃这时却及时上前一步。“陛下,眼前这位大儒,在丞相位置空下来时,不是推举自己的老师董仲舒做丞相,却把好官自己为之,难道还不是‘欺师灭祖享俸禄’吗?”
汉武帝此时又大吃一惊,“原来那歌谣所唱的是公孙丞相?”
主父偃抢着说:“正是”。
“什么正是!”武帝却不干了:“公孙丞相是朕要他当的,怎么能叫‘欺师灭祖’呢!
东方朔却委屈地很:“皇上,是您让臣背这首歌谣,臣才背诵的啊。”
众大臣又都开心地笑了起来。公孙弘气得面色铁青,准备上前争辩。武帝知道,舌战一起,公孙弘肯定会更加难堪,于是说:“好啦,好啦!都不要争啦,朕心中有数!”
众大臣这才止住笑声。
武帝此时板起面孔,严肃地说:“朕今天要天下郡国,举荐贤良,不是什么只用儒生,朕也从来没有废过哪一家学说!朕要的是正直廉洁、执法不阿的循吏,这样的人,天下太少了!朕说的孝廉,孝是忠孝,忠于我大汉,忠于我天子!至于那廉字,更为重要。四年之前,田鼢死时,他的家产竟然比朕的建章宫府库还要丰盛。这种贪赃枉法之徒,朕发现一个,就要杀掉一个!不能廉者,不要为官!
众大臣听到此语,肃然警觉。纵是不贪之人,也有些惊悟。众人齐齐跪下:“吾皇英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武帝更是字字有力,好似训斥:“孔子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同行必有吾师。朕今日明诏天下,所有郡国和地方官吏,必须每年向朕荐举三个以上忠信廉直之人。凡官俸达两千石者,每年至少荐举一位!连个贤良忠信之士都不能发现,还当什么大臣,还领什么郡国?张汤赵禹!”
张汤赵禹两个急步向前:“臣等在!”
“朕命天下不拘一格,荐举人才。你等治定荐举之法,郡王大臣,不能如数荐举,便是抗命;便是违旨!举荐失当者,被举者犯律,举荐者连坐!”
“臣等遵旨!”张汤赵禹如军人受命出征。
此时公孙敖从宣室中伸出头来。杨得意早就看到,于是笑着向武帝耳语。
汉武帝一听,更来了精神,可原来准备好的训斥大臣的话,不知怎的,一下子全想不起来了。他看了东方朔一眼,眼睛里狡黠地一笑,说道:“东方爱卿,你留下。余者退朝!”
“东方朔啊东方朔,朕今天有什么错,你又给朕出难题?”众人散去,汉武帝半真半假地责怪说。
“皇上,臣没给您出难题,只是那公孙弘,又要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东方朔当然要辩解。
武帝不以为然:“天下的儒者,从来就没有真正得到过什么实权,这一点朕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