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城外西北三里。
青原骑兵大营。
主将李德正稳稳的站在高台上,看着校场上兵士们千骑并进的演练阵形,时不时和身前那位监军何健低声解释几句,显得格外意气风发。
李德正看着不到四十多岁的样子,长相温文尔雅,如果不是身上那一身深红色的链子甲,明白无误的昭示着帝国六品武将的身份,不管从哪儿都看不出来一点军人的气质。
今天是三年一次的募兵日,在李德正的心中,其重要程度几乎与成亲当日不相上下,早在一个月前,李德正便开始督促上下做足准备,而他也整整一月没有离开过军营了。
不单是因为老兵退役,新兵补充,军营上下需要磨合的地方太多,更重要的是,身为一个大宁帝国的军将,只有在这一日,看着那一张张应募而来充满朝气的年轻脸庞,他那种被深埋在内心深处的军人荣耀才会完全的释放出来。
也怪不得李德正,几乎整个帝国的军将都是这种心态,实在是帝国安稳时间太长了,他们这样当兵吃粮的被忽视的时间也太长了!
身为一个军人,奋勇杀敌乃是本分,只是现在的帝国,外无强敌,内无乱民,人们各个安居乐业,这本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只是对李德正这种注定生在沙场死在沙场的军将来说却不算什么好时代。
也就在这募兵日,他才可以将自己三年日耕不辍的努力化作演习呈现在百姓和上官的眼前,让他们知道,宁国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保护,才会有如今这安然泰宁的年景。
边城其实也有边城的好处,只有边城的百姓,才会想法设法的让自家子弟进入军伍服役,这不仅是近百年来留下的传统,更是因为边城百姓子弟能选择的机会本就不多,进入军伍打熬三年,可以吃皇粮为自己搏出一个未来,连家长脸上也觉得有面子。
在大宁建国初期,景帝便最为重视招募兵士,曾制订出极为严格的招募要求,“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驱百里。”而这也成为了后期招兵的标准。
任何标准都不可能维持四百年不变,或因时势变化,或因帝王心术,或因庙堂权势,到现在,招兵早已没有当初那么严格。
只是就算有所变化,宁军的战斗力却始终没有下降太多,特别是在朝廷每月一次的大邸报中,每次都会有不小的篇幅来赞美帝国军力之强盛。
而作为战斗力最强的骑兵,招募条件自然要比其他兵种严格的多,并不单单只看体格年龄就可以的。
更不要说想要进入有背景有实力还关心部下士兵的李德正部下,托关系走门路的人更是硬生生的将
李家门槛磨掉了两指高。
在几个月前,携礼踏进李德正家门的人便多了起来,这也是让李德正烦不胜烦躲在军营的原因之一。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边军将领都会有李德正这样的品德和威望,他能有如今折冲都尉的军衔,麾下掌控一千二百名帝国骑兵,并不单单只是靠着当朝宰相李唐同族子侄的身份,而是实打实的靠军功博出来的。
这个全身带着书卷气的中年人,在十三年前与北蛮的那场战役中,仅靠着旅帅身份聚拢起来不到三百人的残兵败将,不仅救了整城的百姓,甚至还对着那些北蛮马贼发起了反击,一直将他们赶到边境以北五百余里。
传说在那场战斗中,一直表现不温不火的李德正,对敌战斗时极为残暴,只要与李德正率领的那队骑兵打过照面,就不要想着可以安然退走,就算是兵力差距过大不能全歼,也会被狠狠的咬下一大口肉来,无一例外!
在战场上的李德正,就像是传说中的先知一般,可以将那些游走不定的马贼动向预料的丝毫不差,甚至连那些北蛮子心里在想什么都猜的一清二楚!
也正是这犹如神助的能力,李德正不仅在战斗中获得了一次次的胜利,甚至经过那场追逐战之后,带领三百人追击的他战损仅十五人,余下的二百八十余人,个个全身带伤,另外还缴获将近千匹上好战马,可谓是大大涨了宁国骑兵的声势!
青原城中的人们都说,如果不是因为宰相李唐的势力在庙堂中被国师步步打压,李将军因出身流年不利牵扯其中,现在的他早已可以靠着那次军功穿紫衣佩玉带,成为帝国镇守一方的四大将军了。
军演时有监军在场,也算是宁军的老传统了,一般担任监军的都会是皇帝身边比较信任的内官,负有督察检验之责,当然更重要的作用还是向大宁皇帝讲述宁军的兵强马盛。
监军何健两天前才到的青原,看两人时不时侧头说话的熟络模样,没有人猜到两人之前根本互不相识,与李德正和一众副将观看着这三年一次的大演,何健满意的点点头,正想回头奉承几句,与当朝宰相的侄子搞好关系,不料眼光突然撇到辕门外有一骑兵举旗狂奔而来。
何健扭头看向李德正,正想问问接下来这是要演练什么阵形,却看到一直以稳重城府著称的李都尉脸色变得格外阴沉,咬牙切齿的从嘴里吐出四个字:“临阵,备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