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听见孟远对着电话,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问出了一个让整个机舱空气都凝固的问题。
“老张。”
“我们那只‘凤凰’,翅膀什么时候能硬?”
“我指的是,能飞上天的那种硬。”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随即爆发出压抑不住的激动:“董事长,再给我们半年时间!最多半年!”
“好,就半年。”
半年后,德国科隆。
欧洲航空安全局总部,这座以严苛和权威着称的航空业最高殿堂,此刻正掌控着“凤凰”的最终命运。
那通电话里的“半年之约”,不仅仅是一句承诺。
它代表着孟远的远新集团在这180多个日夜里,燃烧了数以亿计的资金和无数工程师的心血,将实验室里的原型,迭代成了眼前这套趋于完美的“凤凰三号”航空电池系统。
想要让凤凰真正飞上蓝天,就必须拿到全球最严苛的适航认证。
欧洲航空安全局,就是那道最窄、最险的登天之门。
今天,是决定这扇门是开启还是关闭的最后时刻。
“热失控蔓延测试,准备开始。”
冰冷的德语播报声中,实验室巨大的观察窗前,孟远身边的年轻工程师李航,手心已经全是汗。
“孟总,这帮德国佬绝对是故意的,把最难的一项放到了最后。”
李航压低声音,语气里满是紧张。
孟远没说话,目光平静地落在测试舱内,那个银白色的“凤凰三号”电池包上。
他当然知道是故意的。
从高空低压到剧烈振动,再到时速三百公里的模拟鸟撞,“凤凰三号”一路过关斩将,表现堪称完美。
这让负责认证的欧洲航空安全局首席工程师——克斯·密特先生的眉头,越皱越紧。
这老家伙,估计是没想到我们一个中国民企,真能把电池塞进飞机的肚子里。前面没找到茬,现在就指望这最后一关了。
“孟先生。”
克斯·密特那标志性的、严谨到不带一丝感情的声音在旁边响起。他扶了扶金丝眼镜,指着屏幕上的数据模型。
“五分钟。这是国际航联用无数次事故换来的‘生死线’。从第一颗电芯失效到第二颗被波及,低于这个时间,对乘客而言就是一张单程票。”
他看向孟远,嘴角带着一丝礼貌的微笑:“我希望,你们的‘凤凰’,不会在这里折断翅膀。”
李航的脸瞬间涨红。
这话说得客气,潜台词却无比刺耳:你们行不行啊?
孟远却只是微微点头:“克斯·密特先生说的是,我们来这,就是为了证明这双翅膀有多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