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滴灌。。。。。。"他指着喷头,"省水是真的,但太容易堵。我们的老办法,用红柳枝过滤水,也许能帮上忙。"
技术员老张眼睛一亮:"对啊!红柳纤维的过滤效果比我们的滤网好多了!"
渐渐地,讨论越来越热烈。阿不都提出可以用传统方法判断土壤墒情,作为仪器测量的补充;小王则建议把操作手册翻译成维吾尔语,并配上图示。
会议结束时,方稷宣布了一个新决定:"从今天起,我们成立技术融合小组。每个新技术推广前,必须先经过小组里维吾尔族老农的实践检验;同样,传统方法也要用科学数据来验证效果。"
改变是缓慢的,但确确实实在发生。
两周后,方稷看见小王和阿不都头碰头地蹲在试验田边。小王拿着仪器测量,阿不都则用手直接插进土里判断墒情,两人不时交流几句,甚至还会争论。
更让方稷欣慰的是食堂里的变化。
现在,中间那些空桌子最先坐满,成了最热闹的地方。
汉族工人会学着用手抓饭吃,维吾尔族兄弟也开始尝试用筷子。
有时还能听见生硬的汉语和走调的维吾尔语问候此起彼伏。
食堂的公告栏上,新贴出了一张"每日一句"双语学习表。左边是汉语,右边是维吾尔语,下面还配有简单的图示。
"这是古丽的主意。"铁柱端着餐盘走过来,"现在每天开饭前,大家都要互相教一句对方的话。"
方稷注意到,小王正结结巴巴地用维吾尔语向麦麦提问好,而麦麦提则一本正经地纠正他的发音。周围响起善意的笑声,但不再是嘲讽,而是鼓励。
"昨天阿不都还问我吃了吗用汉语怎么说。"铁柱咧嘴一笑,"他说要跟汉族兄弟打招呼用。"
斋月结束那天,整个基地都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汉族工人们早早起来,帮维吾尔族兄弟打扫庭院、准备食物。
"方教授,尝尝这个!"麦麦提的妻子端来一盘精致的点心,咬了一口,甜而不腻的核桃香在口中化开:"好吃!这是。。。。。。"
方稷转了一圈回到办公室,就看见铁柱哼着小调走进办公室,手里端着两杯冒着热气的茶。他把其中一杯放在方稷面前,脸上挂着掩不住的笑意。
"方老师,您看见了吗?刚才阿不都主动教小王怎么用红柳枝编滤网呢!"铁柱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椅子发出不堪重负的吱呀声,"要我说,这民族团结的事也没那么难嘛!"
方稷没有立即接话。他慢慢搅动着茶,看着茶叶在杯子里打着旋儿。窗外,几个维吾尔族工人和汉族技术员正有说有笑地走向试验田,看起来确实其乐融融。
"铁柱,"方稷终于开口,"记得你刚来时的第一场沙暴吗?"
铁柱一愣:"记得啊,差点把整个试验田都埋了。"
"当时表面看着风停了,实际上地下的暗流还在涌动。"方稷抬起眼睛,"现在的平静,可能只是下一场风暴前的间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