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气得脸颊泛红,但想起方稷平日的教导,强压下火气:"方工说过,农业不是竞技场。我们追求的是可持续、低成本的种植方案,不是一时的高产数据。"
"听听!"张明夸张地摊手,"多么高尚的情操啊!可惜院里考核看的是产量和效益,不是你们那套情怀。"他故意提高音量,"对了,听说你们连测土仪都舍不得买?还在用那套看、闻、摸的土办法?"
陈雪咬紧下唇不再争辩,远离这些整天只会说方工是非的小人。
夜幕降临,试验田里只剩下虫鸣。方稷打着手电,一株一株地检查麦苗长势。月光下,他的苗子虽然不如张明田里的高大,但茎秆粗壮,叶片厚实。
突然,田边传来"咔嚓"一声轻响。方稷手电光一扫,照出了蹲在田埂上的小王。
"我、我就是好奇。。。。。。"小王结结巴巴地解释,"方工您们这边得地没施化肥,苗咋比我们的还壮?叶色还更绿。。。。。。"
方稷笑了笑,蹲下身扒开麦苗根部的土层:"因为我们在养土,不是催苗。"手电光下,无数蚯蚓在腐熟的秸秆间蠕动,形成一张活的地下网络。
"看,这才是最好的土壤工程师。"方稷轻声说,"一克健康的土壤里有上亿微生物,比任何进口肥料都金贵。"
小王瞪大眼睛:"可是张工说,现代农业就是要高效率、高投入。。。。。。"
"高效率没错。"方稷站起身,"但高投入不等于可持续。我们搞农业科研,最终是要让农民用得起、用得好。"他望向远处张明试验田里整齐划一却略显单薄的麦苗,"土地和人一样,急不得。"
小王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突然说:"方工,其实。。。。。。张工他父亲给院里打过招呼,要求优先保证他项目的资源。"
方稷表情没有丝毫波动:"我知道。"
"您不生气?"
"生气解决不了问题。"方稷站起身,"农业不是军备竞赛。我们追求的是农民用得起的方案。"拍拍小王的肩膀,"回去吧,别让人看见你在这儿。"
小王匆匆离开后,陈雪从阴影处走出来:"您就这么把秘诀告诉他?万一张明。。。"
方稷望着远处灯火通明的工棚,张明和他的团队还在加班加点分析数据。"农业没有秘诀,"他轻声说,"只有对土地的理解和尊重。如果他们真能学去,反倒是好事。"
每一株麦苗都是他的战士,而他要做的,就是为它们创造最适宜生长的环境——不是用昂贵的进口药剂,而是用最朴实无华的方法,唤醒土地本身的生命力。
远处办公楼里,张明正透过窗户盯着田里那点微弱的手电光。他手里攥着一份刚拿到的检测报告——方稷试验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已经比三个月前提高了1。2个百分点。
"装模作样。。。。。。"张明咬牙切齿地低语,一把将报告揉成团扔进垃圾桶。他转身对正在整理数据的刘芳说:"去联系美国那边,再加订200斤改良剂!我就不信赢不了他这个土包子!"
刘芳犹豫道:"可是预算。。。。。。"
"怕什么?"张明冷笑,"这次秋收评比,院里会请省里的专家来。只要产量上去,让方稷滚蛋,花多少钱都值!"
而在试验田里,方稷正小心翼翼地将一株长势特别好的麦苗系上红绳。这是他要重点观察的样本。夜风吹过,麦浪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土地最本真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