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方稷揉了揉太阳穴,"要让假数据经得起推敲,又不能泄露真实信息。"
陈雪将茶杯推到他面前:"吴鸿光可是遗传学博士,骗他没那么容易。"
方稷笑了笑,从抽屉里取出一个小盒子:"所以我们需要真实的佐证。"
盒子里是几片云南野生麦种的叶片标本,在紫外灯下显现出特殊的荧光斑点——这正是论文中提到的"分子标记"。
"你疯了?"陈雪倒吸一口凉气,"用真样本当诱饵?"
"放心。"方稷将标本放回盒子,"这些是郑老师做过处理的,只能传代两次就会失去活性。"
窗外,一只夜蛾扑向灯火,在玻璃上投下晃动的阴影。
农科院保卫科里,方稷正对着一张照片。
"这就是您的新助手。"赵铁柱介绍道,"军区特种大队王昆鹏同志,通晓四国语言,农学知识足以应付基础问答,格斗。"
照片上的年轻人看起来不过17岁出头,活脱脱像个高中生。
"这。。。。。。"方稷迟疑道,"是不是太年轻了?"
门突然被推开,一个穿着蓝色工装裤的白净青年立正敬礼:"报告!王昆鹏前来报到!"
方稷愕然——真人比照片还显小!他的五官像是被柔光晕染过,眉如远山含雾,眼似杏核盛蜜,笑起来时眼尾微微下垂,漾出一点无辜的甜。
这孩子有点过于好看了……方稷不懂找这么好看的孩子来干嘛?迷惑敌人?
王昆鹏似乎习惯了这种反应,主动掏出学生证:"方老师,我去年在《中国农业》上发过两篇作物遗传的综述,勉强算您学生。"
赵铁柱憋着笑:"小王这脸确实是很有迷惑性,上次边境行动扮中学生,毒贩愣是没起疑。但你放心他的专业性,近身格斗和枪法都是一流的,确保你的安全。"
"香港方面已经安排好了。"林副主任走进来,递给方稷一叠文件,"研讨会主题是热带作物抗病育种,你作为特邀嘉宾谈小麦抗性基因。"
王昆鹏:"吴鸿光肯定会派人试探。"他从书包里掏出个笔记本,"我整理了他在东南亚的十二个化名和惯用接触手法。"
方稷翻开笔记,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吴鸿光二十年来的行动模式,甚至包括他偏爱的咖啡品牌。
"厉害吧?"赵铁柱得意道,"这小子过目不忘,军区都叫他人形计算机。"
公安部特殊装备室里,赵铁柱正在演示一支钢笔的特别功能。
"旋开笔帽这里,按三下,能释放强效麻醉剂,足够放倒一头牛。"他严肃地看着方稷,"但记住,港城现在不是我们的地盘,一旦暴露,后果不堪设想。"
方稷点点头,将钢笔别在上衣口袋。技术员又递过一副眼镜:"镜腿里有微型相机,按这里拍摄。"
"但这只是以防万一,主要拍摄交给小王就行。"赵铁柱递过一个小药瓶,"如果情况危急,立刻服下,72小时内任何检测都会显示心脏病发作。"
"太周全了。"方稷平静地收起药瓶,"不过看小王给的资料,吴鸿光喜欢玩学术绅士那套,不会轻易动粗。"
三天后,一封烫金邀请函送到农科院。
"尊敬的方研究员:"陈雪念道,"诚挚邀请您参加香港国际农业研讨会,并作《分子标记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主题报告。。。。。。"
她翻到最后一页:"附:您将自动入围国际农业进步奖终评,奖金五万美元。"
"出手真大方。"郑国栋吹了个口哨,"顶我们十年工资。"
方稷摩挲着邀请函上的凸印:"太刻意了,简直像鱼钩上的蚯蚓。"
"去不去?"陈雪担忧地问。
办公室门突然被敲响。王昆鹏探头进来,已经换上了白衬衫和毛背心,活脱脱一个学生模样:"方老师,刚收到消息——"他压低声音,"吴鸿光包了文华酒店的整个顶层。"
方稷与林副主任对视一眼,缓缓点头:"回复他们,我会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