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等人心中猜测,这“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应当是赵光义提出,正是这位宋太宗拔高科举,提升文官地位。
然而李念给了他们一个意料之外的答案:“宋太祖赵匡胤!至于其有未想到过?兴许想到了,只是觉得问题不大。”
“因为在赵匡胤时,‘崇文抑武’的风气还未发展起来,且赵匡胤时也没那么多文官,还在可控范围内,他也想不到在他死后,那位兄弟后来会规范科举、大肆提高文官地位。”
赵匡胤当时可能只是想用这句话安抚下当时的士大夫,给他们画饼,让士大夫愿意为他所用,且表达一下他重视士大夫,想扭转晚唐以来的“重武轻文”之风。
他估计也没想到这饼在日后还有被兑换的一天。
听了李念之言后,始皇等人也感叹于宋朝对文官待遇之优厚。
始皇道:“宋会因文官拥护而使国祚延长,然文官地位过甚,必有害于国。治国须文武并重,非偏重任何一方,且要在文武外,兴科学一道,方能使国兴盛且长久。”
后一句是跟李念学的,后世相比于古时更强盛,主要便因有科学。
始皇继续道:“赵恒若真听此谏言,宋必失人心,而人心失,宋室难安。”
李念道:“宋廷中也有人能看清形势,宋朝的名相寇准便是其中之一。”
“在赵恒询问他对迁都的看法时,寇准道:‘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
‘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
‘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远地,所在人心崩溃,贼乘势深入,天下可复保邪?’”
始皇点了点头,有感而发道:“即便是这宋朝,也不乏名臣名将!”
宋不缺名臣,也不缺名将,可无奈拖后腿的家伙更多,而且还有皇帝亲自下场拖后腿,纵有如岳武穆这等忠臣良将,也无可奈何。
冯去疾倒是好奇另一个点:“这寇准是宋之宰相?”
李念道:“宋朝并未设宰相一职,但有具有宰相权力的官位。在宋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因而在同一时间,会有好几人可被认为是宰相,寇准当时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便是其中一位。”
这也是宋朝刻意为之,可防范宰相权力太大成为权臣,可同时人多且各有心思,行政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寇准不仅驳斥了迁都逃跑的提议,指出这提议的危害,更谏言让赵恒再次御驾亲征。赵恒也听从了寇准之言,要是换成赵恒的玄侄孙,只怕早就传位当太上皇跑了!”
王翦好奇道:“这赵恒玄侄孙又是何人?为何是由其继位?”
如果是一脉传下去,应该是玄孙,而不是玄侄孙,肯定是赵恒这一脉出了问题。
李念道:“那是一位大书法家、华夏知名的蹴鞠健将、画家、诗人、奇花异石鉴赏家、珍禽异兽收藏家,也是金人牵羊礼的‘伟大’实践者。”
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称呼,没有一个和皇帝这个职业有关,一听就知这是一位超级“豪杰”。
而且,金人牵羊礼,那牵的十成十不是真的羊,而是这赵恒的玄侄孙。
堂堂宋朝皇帝被人像牵羊一样给牵着遛,何等荒唐,何等耻辱?
且这位宋帝还在敌人打来时,传位跑路了?
李念并未接着讲述大书法家的辉煌事迹,他道:“若非寇准等人,以赵恒之性,‘澶渊之盟’前这一战只怕宋军也未必能占得上风。”
“赵恒在御驾亲征,抵达韦城后想要回撤,是寇准将之劝住,在到澶州城南城后,赵恒又不想去北城,因北城小而南城大,北城危而南城安,是寇准力劝他前往北城,在去的途中,甚至还想回去南城,又被宋将高琼劝住。”
始皇道:“身为帝王,毫无魄力决心,犹犹豫豫,反要大臣相劝,其是小儿,还是帝王?”
虽说知道紧张害怕是人之常情,可你赵恒是皇帝,不是普通人。
王翦也道:“难怪宋军能击败辽军,占得上风,依旧签订了这‘澶渊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