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风起云涌鑫字开打一准确生肖 > 第334部分(第2页)

第334部分(第2页)

如果你真以为那是纯粹的避暑。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清朝皇帝每次到避暑山庄,都会招集蒙古各部。举办盛大的狩猎活动,其中有着极深的政治意义。

就象韩赞周提到永乐帝举办的那场盛大的狩猎活动一样,清朝皇帝在木兰围场的每一次狩猎,都是一次武力的展示,用以震慑蒙古各部。同是举办各种“联谊活动”,以增进各部的认同感。

秦牧觉得,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借鉴的,不过北京和长安离得太远,每年去狩猎不太现实,他想了想说道:“定下北京和西京之后,三至五年,为君者必须前往两京狩猎一次,以震慑北疆之宵小。”

自隋朝之后,历朝历代都设两京以上,北宋设了四京,辽、金设五京,元亦有上、中、大三都;

大秦设南北两京,早在大家意料之中,秦牧不提,大家也会上表请置。现在秦牧有意多设一个西京,大家也不觉得太意外,这有利于加强对西北的控制。

只是规定每三至五年君王就要巡狩两京一次,这让艾南英等人产生了疑虑:“秦王,定设西、北两京,臣不反对,只是西、北两京遥远,每三五年巡狩一回,不免过于劳民伤财,臣以为,十年巡狩一次足矣!”

秦牧断然说道:“如若十巡狩一次,则增设两京也就失去了意义。三五年巡狩一次,虽有所糜费,但若能达到稳定北疆的目的,那也是值得的,否则战事一起,何止这点花费?”

燕京的收复,让秦牧的威望进一步提升,他把话说得掷地有声,不容置疑,在坐的大臣虽然还有些疑议,但却没有过多纠缠此事。

吏部左侍郎岑岭南接口说道:“秦王,北京一下,真定与太原必将不攻自破,天下定矣!臣建议秦王尽快移驾北京,北京宫阙尚报完好,臣以为,秦王正好在北京登极,以安天下。”

礼部左侍郎艾南英接口道:“秦王曾立誓,不驱逐鞑虏,不即帝位。如今鞑虏已灭,秦王已向对下人兑现了自己的诺言,登极称帝,恰是顺应天意,众望所归之举。”

户部右侍郎杨超也说道:“秦王在北京登极,不但顺应天意民心,也有利于收伏蒙古各部,臣也以为,秦王应尽快在北京登基称帝!”

杨超的话不无道理,大秦现在虽名为一国,但秦牧尚未称帝,要收伏蒙古各部,未免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大家对促请秦牧极基都很热切,毕竟辛苦了这么久,谁都希望快点位列公侯,以正名份,同时各种封赏,肯定也少不了。

内阁首辅司马安权衡一番之后,摇头说道:“臣斗胆问一句,将来秦王可要依明太祖旧例,分封诸王子于各地?若然,则秦王万万不可在北京登基。”

*********************

PS:刚从山巅坠落,这两天状态不佳,加上正值台风季,终日风雨如晦,时常停电,让人很郁闷,今天没码成字,用的是前些天好不容易攒下的一章存稿,呜呼,急需大家吉利!。

(未完待续……)

第607章 万里长城复归秦

感谢@玩石、华夏~黄帝的厚赐,鞠躬感谢!

***************************************

分封制度,在汉代和明代,都导致了规模浩大的叛乱。

与此同时,各藩王鱼肉地方,祸害无穷,天下人至今心有余悸。

大明朝一推就倒,人心尽失,可以说遍布大明各地的藩王“功不可没”。

当初在武昌劝秦牧称王立国时,顾君恩首先攻击的,就是布满各地,如同一个个巨大的毒瘤一样的藩王府。

对于分封制度,秦牧手下的大臣,无一人不持反对的态度。

司马安的话,更进一步让人想起了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役”,这场战役不但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开国的权贵势力也几乎是重新洗了一回牌。这对于很多明初大臣来说,那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有此前车之鉴,谁都希望防微杜渐,以免祸及子孙。

在这个问题上,秦牧明知众臣反对分封,却没有立即表明自己的态度。

现在,已经不是当初一个小团体打天下的时候,样样可以推心置腹了。

所以谓的帝王心术,你内心可以不以为然,但却必须这么做。若是时时将自己的心思明白地展示在大臣面前,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而关于何时称帝,在何处称帝,秦牧更倾向于班师之后,在南京称帝。

因为仓促在北京称帝的话,难免会寒了留守南京的大臣以及正在西南征战的将士的心。

至于不利于收伏蒙古各部,对此秦牧另有的想法,他已经做好了蒙古问题长期化的心里准备,漠南蒙古还好办一些,要想在短期内厘清漠北。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现在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解决漠北蒙古,也不合算。

秦牧觉得,等来复枪批量装备,热兵器威力进一步提升之后,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到时不用花大多的精力,更不用象汉武帝发几十万大军远征漠北,劳民伤财;只要一两万骑兵携先进的武器,就可以解决漠北的问题。

第二天,秦牧渡黄河北上,行至大名府时。前方传来蒙轲捷报,据守真定的勒克德浑虽仍图顽抗,但军心已散,蒙轲下令猛攻一日,即告城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