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山有七八千人马,如果决心死战,秦军就算能攻下寿州,也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留着这道浮桥就不同了,寿州的守军会一直惦记着它,无心恋战。这与攻城时围三阙一的战术是一个道理。
只是没想到让螯拜捡了个便宜。
蒙轲大为气脑,当即派兵去把浮桥给毁了,然后连夜将寿阳城团团围住,现在凤阳拿下了,螯拜逃跑来了,整个淮河南岸,就还剩下阿山这几千孤军。就不信了,他还有信心支撑下去。
***
阿山就象个可怜的弃妇,听到螯拜弃自己而去,连夜渡河远遁后,他几乎将寿州州衙里所有的东西都给砸了。
真个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正指望着抱螯拜取暖的阿山,一时难以接受这个事实。
现在,整个淮南只剩下了他了,浮桥也毁了,城外秦军将各个城门都围住了,完了,这下完了。
州衙里的亲兵默默地看着阿山砸东西,一个个面若死灰。
鞑子确实挺能战,挺勇猛,但实际上越是这样的军队,越经不起失败,越没有韧性。
*********************
PS:早上停电,耽误了更新,先说声抱歉。
登陆一看,又是一票之差,这感觉就象是被人拿着枪顶着后脑勺,让俺不得不时刻担心枪声会突然响起,真个是寝食不安呀呀呀!于是,不得不再次典颜相求,兄弟们砸我二三十票吧,让我一溜烟冲前一点,老站在悬崖连上会心率衰竭的。
兄弟们,再给力一点点,求月票!
(未完待续……)
第455章 西南策
***
寿州位于淮河南岸,八公山南麓,东望凤阳,西隔淠水与霍邱县为邻,南与肥西、六安县毗连,北与颍上县接壤,东淝水自庐州北流而来,绕寿州汇入淮河。
这里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冲,东晋时著名的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因这场战争产生了“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东山再起”等耳熟能详名词。
此刻,对寿州城中的伊尔根觉罗。阿山来说,何尝不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呢。
那个该死的瓜尔佳。鳌拜枉称满洲第一勇士,竟然屁也不放一个,就逃过淮河,一溜烟逃到颖上去了。
这是第一勇士该有的行径吗?这分明是逃跑勇士。
其实阿山多少有点冤枉螯拜了,螯拜一溜烟撤到颖上去,绝不光是贪生怕死这么简单,这是满清内部分裂不断加剧所造成的。
南下以来,苦活累活多铎都让螯拜去干,主力撤走时,给螯拜留的几千人马又都是挑剩的歪瓜劣枣。
螯拜认为,多铎分明是想借秦军之手,将他这个豪格一派的主力干将灭掉。
否则,如果多铎真是希望他留守凤阳的话,就应该留些精兵,拖不下去时才有突围的可能。
既然多铎不仁,也就怪不得螯拜不义了。
阿山实际上是满清内部派系斗争的牺牲品,他大发了一通雷霆之后,登上南面的通淝门,但见城外秦军连营数里,旌旗漫漫,随西风翻卷不息。
城外几十个秦军跃马冲来,沿着护城河外侧飞驰,不断往城头放箭。箭身上绑着纸条。
阿山让人捡来一支箭,打开上面的纸条,只见纸条上字着:主动放下武器投降者,可得优待。负隅顽抗者,杀无赦!
阿山看了再次大怒,让人把秦军射上城头的劝降书尽数收缴起来,但这不会有什么效果,城头很多士兵都看过劝降书了。
秦军的劝降书如此简洁,就象是最后通牒,口气不容置疑。要嘛降,要嘛死。
怒火中烧的阿山当即点齐两千人马,亲自出城与秦军厮杀了一阵,但没讨到什么便宜,两军各伤亡了几十人马,阿山眼看秦军士气如虹,他的人马根本冲不动蒙轲的步兵大阵,只得匆匆收兵回城。
蒙轲又派兵在北门和东门外都挖了壕沟,堵住清军出路。然后把兵力集中到南门和西门,开始猛烈攻城,并派人在西门外挖地道,准备炸塌城墙。
与此同时。李九的几千骑兵也到达了寿州,让秦军声势更加浩大。
城中清军都知道自己已经身陷死地,不可能有缓军能渡淮南下支援他们了,士气极为低落。但阿山不甘束手待毙,在他的严令下,清军困兽犹斗。只是他们能支撑多久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