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我山之石的意思 > 第2部分(第3页)

第2部分(第3页)

□  比“长痘痘”严重?

■  严重多了。付出的代价,也极其沉重。首先是人民群众苦不堪言。因为那些“公司”之间的兼并,主要是靠战争。谁的枪多拳头硬,谁就当老大。这就一要征兵,二要加税,三要死人。于是每年都有大批的民众,直接或间接地死于战争。这可比大批工人下岗失业严重多了。其实就连统治阶级,日子也未必都好过。

□  他们的日子,为什么也不好过?

■  因为“资产重组”的结果,是“公司”越变越少。隔三岔五,就有“公司”破产,就有“企业”倒闭,谁能保证自己不是下一个?现在的公司垮了,老板只要不涉嫌经济犯罪,顶多也就是变成穷光蛋。那时“企业倒闭”,诸侯和大夫可是国破家亡,人头落地。

□  不是还有赢家吗?

■  赢家少,输家多。

□  那会怎么样?

■  有的提心吊胆,有的蠢蠢欲动,但都心狠手辣,阴险歹毒,无所不用其极。

□  为什么?

■  因为当时社会的“资产重组”,或者说政治实体之间的“重新洗牌”,包括那些“超级大国”的做大做强,主要都是通过不正当手段来完成的。为了巧取豪夺,只能不择手段。比如越王勾践为了打败对手,送到吴国的谷种都是煮熟了的。最后倒霉的是谁?还不是吴国的老百姓!哼!幸亏勾践不卖奶粉。否则我敢肯定,那里面一定有三聚氰胺,没准还会有砒霜!其实也不光是勾践。干诸如此类缺德事的,多了去了。既然大家都唯利是图,必然是各国的君主、大夫,都越来越不讲道德,也越来越不讲诚信。

□  能举个例子吗?

■  能。比如楚国,原本是与齐国联合共同抗秦的。可是公元前313年,也就是荀子诞生的那一年,楚怀王却背信弃义,单方面撕毁协议,联秦反齐。原因也很简单,就是秦国的国相张仪私下跟他讲,只要你们跟齐国翻脸,我们秦国就给你六百里地。楚怀王想,这事合算呀,就当真与齐国断交。

□  结果呢?

■  结果等到楚国去要土地,张仪却耍赖说,我们只答应了六里,没什么六百里。楚怀王勃然大怒,发兵攻秦,却被打得落花流水。韩国和魏国听说,也发兵袭击楚国,想趁机捞一把。哈!怀王是见利忘义,张仪是坑蒙拐骗,韩、魏则是趁火打劫,都不讲道德和道义,没有一个是好东西。

□  统统黑了心,难怪“人相贼”了。

■  这正是又一个沉重的代价——从春秋到战国,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没有信誉,没有信任,没有信念,没有信心。很少有人能够看到前景,也不知道前途在哪里。大家都觉得,怎么这样混乱啊?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啊?这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啊?

□  这就需要有人来“救市”?

■  是。先秦诸子就是这样的人。或者说,他们自以为是这样的人。

□  那么,先秦诸子打算怎样“救市”呢?

■  这正是我们下次要讨论的。

。 想看书来

叁  急病撞着慢郎中(1)

孔子是第一个“救市者”,也是第一个“失败者”

□  现在可以讨论诸子的“救市方案”了吧?

■  可以。我们知道,“救市”的起因,是“资产重组”。因此,“救市”的争论,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而且儒、墨、道、法,各有方案,也各有主张。大体上说,孔子是旗帜鲜明地“反对重组”,尤其是反对“子公司”大过“分公司”,“分公司”强于“总公司”。他有个学生,叫冉有,后来当了鲁国季孙氏大夫家的“宰”,也就是“季孙氏子公司”的“执行总经理”。前面说过,孔子在世的时候,季孙氏已经是鲁国最大的家族。他们的资产和股份,远远超过了鲁国的国君。但是冉有上任后,还要帮着季孙氏扩大经营规模,聚敛财富。于是孔子愤怒地宣布,冉有这家伙不是我的学生,同学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揍他!

□  那么孔子主张怎么办?

■  退回到“资产重组”之前“计划经济”的模式,保持“三级分权”的格局。具体地说,就是回到西周。实在不行,打个折扣,东周也对付。

□  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  确实不切实际,所以是不管用的。

□  所以大家都反对他?

■  不,只有法家因此反对。墨家和道家的办法,也是不切实际的。

□  墨子如何主张?

■  墨子也“反对重组”。在他看来,正因为大家都搞“资产重组”,这才弄得“国相攻,家相篡,人相贼”。但墨子同时又主张“国企改革”,主要是改革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具体地说,就是所有的干部和员工,都应该能上能下,而且按劳取酬。用墨子的话说,就是“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这些主张,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