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霄几乎是踉跄着扑到副屏幕前,手指颤抖着点开老周发来的加密链接。加载进度条缓慢爬升的几秒里,他听见自己的心跳声撞在合金墙壁上,发出空洞的回响。实验室的应急灯不知何时已经熄灭,只有监测屏的冷光在他脸上投下深浅交错的阴影,将那行红色波形映得像道未愈的伤疤。
“咔哒”,数据加载完成。屏幕上骤然铺开的射电图谱让凌霄倒吸一口冷气——猎户座旋臂的核心区域,一道与实验室脉冲完全吻合的能量峰值正刺目地亮着,像黑暗画布上被戳破的窟窿。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峰值周围环绕着三组对称的波纹,每组波纹的间隔恰好对应着摩尔斯电码的间隔时长,连起来正是重复三次的SoS。
“看到了吗?”老周的声音从听筒里钻出来,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与惶恐,“这组信号持续了0。7秒,刚好在我们的观测窗口内。频谱分析显示它的偏振方向在不断旋转,就像。。。就像有人在故意调整波束指向。”
凌霄的手指按在屏幕边缘,冰凉的玻璃触感却无法平息掌心的灼痛。他放大图谱右下角的能量曲线,发现那道峰值的衰减速率异常缓慢,仿佛有持续的能量在支撑它穿透星际尘埃。这种特征与自然天体辐射截然不同,更像是某种人造装置在定向发射信号。
“坐标发给我。”他的声音干涩得像砂纸摩擦,“还有,把过去72小时的原始观测数据全部传过来,精确到毫秒级。”
“已经在路上了。”老周顿了顿,压低声音,“凌霄,这东西。。。会不会和你的纸星项目有关?”
实验室里突然陷入死寂。超级纸星的嗡鸣似乎在这一刻变得格外清晰,那些由纳米级反光材料制成的纸星正以微米级的幅度震颤,将接收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转化为数据流。三年前,当他提出用十亿个同步谐振的纸星组成光网,模拟宇宙早期辐射图谱时,整个天文界都在嘲笑这是“诗人的呓语”。可现在,这张由人类智慧编织的光网,竟与来自猎户座的神秘信号产生了共振。
“我不知道。”凌霄如实回答,目光扫过主屏幕上旋转的光网模型,“但我必须查清楚。”
挂掉电话的瞬间,控制台突然发出刺耳的警报声。红色的警告灯疯狂闪烁,将整面墙的监测屏染成血色。超级纸星的闪烁频率骤然紊乱,完美的螺旋光网像被投入石子的水面般泛起涟漪,那些脱离轨道的光点再次浮现,这次不再是模糊的脉冲,而是清晰地组成了一行字符——
【救。。。我们。。。】
字符只持续了半秒就碎裂成星点,但凌霄看清了那个省略号的位置,像被硬生生掐断的呼救。他扑到键盘前,调出光网的实时控制协议,发现十亿个纸星的谐振频率正在以每秒0。3赫兹的幅度偏离基准值,这种同步性绝不可能是机械故障,更像是某种集体响应。
“启动隔离协议。”他对着语音控制系统嘶吼,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实验室的通风系统骤然关闭,厚重的铅合金隔离门从天花板降下,发出沉闷的轰鸣。这是为了防止未知辐射外泄设计的终极防护,但此刻凌霄却觉得自己像被关进了铁棺材。
隔离门闭合的瞬间,主屏幕突然黑了下去。紧接着,一道幽蓝的光束从超级纸星的核心射出,在天花板上投射出流动的星云图案。那些图案并非随机组合,而是在缓慢地拼出猎户座旋臂的星图,其中一颗从未被标注过的暗星正以红色闪烁,恰好对应着射电信号的来源。
“这不是求救。”凌霄的声音在颤抖,“是坐标。”
他猛地想起三年前调试纸星时的一个细节。当时为了让光网更好地模拟宇宙辐射,他植入了一套自适应学习算法,允许纸星在接收到异常信号时自主调整谐振频率。难道。。。这套算法在与猎户座信号的共振中进化出了理解能力?
通风系统关闭后的窒息感逐渐袭来,凌霄扯掉领口的纽扣,视线却无法从星图上移开。那颗红色暗星的闪烁频率越来越快,最终稳定在与实验室脉冲完全一致的节奏上。突然,星图开始旋转,暗星的位置不断移动,最终停留在一个被标记为m78的星云区域——那里是猎户座中最着名的弥漫星云,也是人类从未探测到任何文明迹象的“空白地带”。
就在这时,隔离门外传来急促的敲门声,伴随着老周嘶哑的呼喊:“凌霄!快开门!射电望远镜又捕捉到新信号,这次是连续的!”
凌霄犹豫了。隔离协议一旦启动,必须经过三重安全验证才能解除,而现在光网的异常状态让他不敢冒任何风险。但门外老周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急迫,他仿佛能看见老人趴在铅门上,额头抵着冰冷的金属。
“把信号传进来。”他对着控制系统下令,同时将光网的核心数据备份到离线硬盘。隔离门的观察窗突然亮起,老周发来的新信号以摩尔斯电码的形式在玻璃上滚动——不再是SoS,而是一串由长短脉冲组成的复杂序列,长度超过了三千字符。
超级纸星突然发出一阵刺耳的嗡鸣。凌霄转头时,正看见光网的螺旋结构开始逆向旋转,十亿个纸星组成的光带像被倒放的胶片般收缩,最终在中心凝聚成一颗拳头大小的光球。光球内部有无数细小的光点在移动,拼出与观察窗上完全一致的脉冲序列,仿佛在同步解码。
“这是。。。星图。”凌霄的呼吸停滞了。光球中显现的并非三维星图,而是包含时间维度的动态轨迹。那些光点在缓慢移动,标注出一条从m78星云出发,穿越猎户座旋臂,最终指向太阳系的路径,时间轴显示这段旅程需要。。。73年。
“73年前?”他突然想起一个被遗忘的历史片段。1950年,美国射电望远镜曾捕捉到一段来自m78星云的异常信号,但因当时技术限制未能解码,最终被归为星际尘埃的自然辐射。难道那不是自然现象,而是某种文明的先行通讯?
光球突然剧烈震颤,中心裂开一道缝隙,露出里面旋转的黑色核心。凌霄的瞳孔骤然收缩——那不是机械结构,而是某种液态金属般的物质,正在以非欧几里得几何的方式流动。他猛地想起纸星的核心材料:一种由碳纳米管和记忆合金组成的复合材料,设计初衷是为了更好地反射微波辐射,但此刻它展现出的流动性,已经超出了已知材料科学的范畴。
“凌霄!你在听吗?”老周的声音穿透隔离门传来,带着电流的杂音,“我们对比了1950年的存档数据,发现这次的信号频率与当年完全一致!这不是巧合!”
光球突然喷射出一道蓝光,击中主控制台的屏幕。屏幕上瞬间浮现出1950年的原始观测记录,其中一段模糊的频谱图被放大,标注着与现在完全吻合的能量峰值。更令人震惊的是,记录末尾有一行手写批注:“信号呈现智能特征,疑似包含坐标信息,但无法解码。——A。h。”
A。h。——亚瑟?霍金斯,20世纪最伟大的射电天文学家之一,也是凌霄的博士论文导师反复提及的偶像。这位天文学家晚年因坚持“猎户座存在史前文明”的理论被学界排挤,最终在1958年神秘失踪。
“原来他早就发现了。”凌霄喃喃自语,指尖抚过屏幕上的签名。霍金斯失踪前曾留下一篇未完成的论文,其中提到“宇宙中存在某种可以自我进化的信息载体,它们以微波为食,以星图为语言”。当时所有人都以为这是老人的胡言乱语,但现在看来,他可能是第一个接触到真相的地球人。
光球的震颤突然加剧,黑色核心中浮现出更多的光点。这次它们组成的不再是星图,而是一串二进制代码。凌霄迅速调出解码器,当代码转化为文字时,他感到血液瞬间冻结——
【它们在吞噬星尘。1950。73。现在。】
三个时间点像三颗钉子,钉在屏幕中央。凌霄突然明白73年的含义——1950加73是2023,也就是今年。那个文明在73年前发出警告,73年后的今天,警告即将应验。
“吞噬星尘。。。”他猛地看向射电图谱上的m78星云。最新的观测数据显示,这片星云的密度在过去24小时内下降了0。03%,这种微小的变化在平时会被归为观测误差,但结合信号来看,更像是某种物质正在被消耗。
隔离门外传来金属扭曲的声音,老周的呼喊变得模糊不清。凌霄冲到观察窗前,看见实验室的走廊里弥漫着淡蓝色的烟雾,烟雾中漂浮着无数细小的光点,正以螺旋状聚集,像缩小版的纸星光网。
“启动紧急排风!”他对着控制系统咆哮,但通风系统毫无反应。那些光点透过观察窗的缝隙渗了进来,在空中组成细小的螺旋,最终落在超级纸星的光球上,融入黑色核心。
光球的亮度突然提升,屏幕上的文字开始刷新——
【它们不是文明。是寄生体。依附星尘繁殖。我们的光网。。。是诱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