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辨证录怔忡门 > 卷之二(第3页)

卷之二(第3页)

人参(一两)黄(二两)附子(三钱)当归(一两)水煎服。一剂而自汗止,再剂而言语出,四剂而神气复矣。

或曰∶猝倒之后,既无五绝之虞,不过自汗多与言语懒耳,似乎可以缓治,何必药品之多如此。不知此症看其似轻而实重,看其似缓而实急。天下初病,易于图功,而久病难于着力。况亡阳之症,元气初脱,有根易于重治,而无根难于再续。故必乘此将亡未亡之时,以大补其气血,实省后日无数之挽回也。苟畏药品之多,因循退缩,坐失机宜,而不敢多用参、,迨至日后,百剂而不能见效矣。

此症亦可用龟蛎神膏∶人参黄(各一两)麦冬(五钱)北五味蜀漆(各一钱)肉桂(二钱)牡蛎龟膏(各三钱)水煎服。

有人身未猝倒,而右手不仁,言语謇涩,口中流沫,人以为半肢风也。然而非外来有风,乃本气自病,所谓中气之病也。夫气何以曰中,因其似乎中风,而又非中风,故别其名曰中气。其实乃气虚,而非气中,因其气虚,故不中于左,而中于右。盖人身左属血,而右属气也。惟女子则右为血,而左为气。今所言之病,乃男子耳。男子既右手之不仁,非气虚而何。既是气虚,可不急补其气乎。一补气,而右手之不仁,随补而随效也。方用至仁丹∶人参(一两)白术(一两)黄(一两)茯苓(三钱)半夏(三钱)肉桂(二钱)薏仁(三钱)甘草(一水煎服。一服而语言清,再服而涎沫止,十服而不仁者愈矣。

此补气之妙也。或疑既是气虚,补气可矣,何以必多加消痰之药,岂气旺而不能摄水,气盛而不能化水耶?至加肉桂以助火,不更多事乎?不知气虚者,未有不脾胃寒也。脾胃既寒,难以运化,水谷不变精而变痰矣。故气虚者痰盛,痰即欺气之虚而作祟,上迷心而旁及于手足,故身欲仆而手不仁,口吐涎沫耳。乃用参、以补气,复用苓术以健土,治湿则痰无可藏之经,更加半夏、薏仁,以逐其已成之痰,则未成痰涎,又安能再化哉。犹恐脾胃久寒,一时难以建功,增入肉桂以补其命门之火,则火自生土,土旺而气自郁蒸,气有根蒂,脏腑无非生气,而经络皮肉,何至有不通之患哉。

此症亦可用固气收涎汤∶人参(一两)白茯苓远志山药(各三钱)半夏(二钱)麦冬炒枣仁巴戟天(各五钱)附子(三分)水煎服。

有人身未颠仆,左手半边不仁,语言謇涩,口角流涎,人亦以为半肢风也,然而此非风也,乃血虚之故。血不能养筋脉,有似乎中耳。夫中气病速,而易于奏功;中血病缓,而难于取效。盖中气阳症,中血阴症,阳速而阴迟耳。方用生血起废汤∶葳蕤(二两)熟地(一两)山茱萸(四钱)当归(一两)茯苓(五钱)白芥子(五钱)水煎服。一剂而语言清,十剂而涎沫止,三十剂而不仁者愈矣。愈后前方中加人参(三钱),黄(五钱),减当归(五钱)。再服二十剂,一如无病患矣。

或疑葳蕤之药,过于中和,不若用四物汤之流动,虽白芥子能消膜膈之痰,然用至五钱,未免过多,起首口角流涎,自宜多用,至于后来,似可少减,何以始终用至五钱耶?不知血病多痰,消痰始能补血。况中血之病,血虚之极,膜膈之间,无非痰也,非多用白芥子断不能消。白芥子消痰而不耗气,且能助补血之药以生血,故始终之所必需。但其力少薄,不比半夏、贝母之力浓,是以必宜多用,而不可少用也。四物汤虽是补血之圣药,而白芍非中血之宜,川芎亦过于动,故特用葳蕤者,以葳蕤生血,而又能起废,同熟地、当归用之,尤善建功,实胜于四物汤耳。且葳蕤之药,暂用则难于取胜;久用则易于建绩。以之治缓病,实有相宜。况多用至二两,其力更浓,用之为君主之药,又相佐得宜,故始终任之而攸利也此症用益阴生血汤亦佳。

熟地(一两)茱萸白术白芍麦冬(各五钱)人参(二钱)白芥子(三钱)五味子(五分)水煎服。

有人头面肿痛,口渴心烦,一旦猝中,手足抽搐,言语不出,口眼斜,人以为中风也,谁知是中火也。夫火生于木之中,火藉风之力,似乎中火即中风也。人谓不解其风,则火从何而息?嗟乎,中火而祛风,非所以治火也。火所最恶者,水也。祛风以息火,则火之焰少戢而火之根未除;滋水以救火,则火之光自消而火之性尽灭。

是祛风以治火,不若滋水以治火也。况中火之症,内实无风,用祛风之药,则毛窍尽开,反足以通火之路。火之路开,而风反得入之矣。火得风之威,风恃火之势,本非中风,欲不变为风症,而不可得矣。治法贵乎补水,而不必用祛风之药也。方用灭火汤∶玄参(三两)沙参(二两)白芥子(三钱)茯苓(一两)熟地(一两)山茱萸(五钱)麦冬(五钱)北五味(一钱)水煎服。一剂而心烦定,二剂而口渴除,三剂而语言清,四剂而斜正,十剂而手足不牵搐矣。

盖玄参能消浮游之火,况益之熟地、沙参、茱萸、麦冬、五味之类,纯是补水添精之味,自然水足而火衰,何必用风药以搜风哉。倘于补水之中,少加风药,则于补水添精,反多牵制,而不能奏功矣。或曰不用风药是矣,独不可用凉药以解氛乎?不知此火乃虚火而非实火也。实火可用寒凉以直治,而虚火断不可用寒凉以增其怒也。况玄参微寒,未尝不于补中以泻火,何必更用寒凉哉。

此症用二冬二皮汤亦妙。

麦冬天冬地骨皮丹皮(各二两)水煎服。

有人一时猝中,手足牵搐,口眼斜,然神思则清,言语如故,人以为阳虚中风也,而熟知不然。夫阳虚猝倒,未有不神昏者也。今猝倒而心中明了,状似阳虚,而非阳虚,此乃阴虚之中耳。夫阴虚非血虚之谓,盖真阴之虚,肾水干枯,不能上滋于心,故痰来侵心,一时迷乱而猝中。及痰气既散,而心之清如故也。作中风治,非其治也,即作中气治,亦非治法。惟有直补其肾中之阴,则精足而肾自交于心,而心之液,自流行于各脏腑,而诸症自痊也。方用填阴汤∶熟地(四两)山茱萸(二两)北五味(三钱)麦冬(一两)山药(一两)白芥子(五钱)破故纸(一钱牛膝(三钱)附子(一分)水煎服。一剂而牵搐除,再剂而口眼正,一连十剂而平复如常矣。

夫熟地、山茱、山药,实填精之圣药,而麦冬、北五味,又益肺之仙丹。盖单补肾水,恐水不能速生,故又补其肺,使肺金以生肾水,子母相资,更易滋润也。又虑阴不下降,用破故、牛膝下行以安于肾宫,则浊阴不致上干,而真阴自然既济矣。复加附子一分者,以阴药太多,未免过于腻滞,少加附子,以行其真阴之气,非假之以助其火也。水得火之气,则水尤易生,毋怪其奏功之奇矣。

此症用清宁汤亦效。

熟地麦冬(各二两)北五味(三钱)芡实巴戟天菟丝子(各一两)水煎服。

有人平居无恙,只觉手足麻木,尚无口眼斜等症,人以为风中于内,三年后必有晕仆之症矣。劝人预服搜风顺气等药,以防猝中。其论则是,而所用之方非也。手足麻木,乃气之虚,非气之不顺也。即气之不顺,非风之作祟也。人苟中风,其来甚暴,岂待至三年之后而始发哉。然而气虚能使手足麻者,何故?盖气一虚,即不能化痰,痰聚于胸中,而气即不能通于手足也。治法于补气之中而佐以消痰之味,则得之矣。方用释麻汤∶人参(一钱)当归(三钱)黄(三钱)茯苓(三钱)半夏(一钱)白芥子(一钱)陈皮(一钱)白术(三钱)甘草(五分)附子(一分)柴胡(八分)水煎服。一连四剂,而手足自然不麻不木矣。

倘仍然麻木,前方加倍,再服四剂,未有不愈者。

盖麻木于手足,此四余之轻病,原不必重治之也。今人因不知症,所以取效之缓,遂疑为重症。于是风药乱投,反致变轻为重矣。苟知是虚而非风,一治虚而风象灭矣,何难之有此症用附汤亦妙。

人参茯神(各三钱)白术黄(各五钱)附子(二分)水煎服。

有人遍身麻木,而身又不颠仆,状似中风,然而风则有之,而非中也。此等之病,不可不治风,而又不可直治风也。不治风则风不能出于躯壳之外,直治风则损伤气血,风又欺气血之虚,反客为主而不肯去,必须于补气补血之中,而佐之祛风祛痰之品,则气血不伤,而风又易散也。方用解缚汤∶黄(一两)当归(五钱)人参(五钱)附子(一钱)白芍(五钱)葳蕤(一两)白术(五钱)熟地(五钱)天花粉(三钱)秦艽(三钱)羌活(一钱)水煎服。一连四剂,身知痛痒矣,十剂全愈。

同一麻木之症,何以上条用药之少,而此条用药之多且重耶?盖上条麻木,止在手足,尚无风之入体也,此条麻木,在于遍身,是风乘虚而入腑矣,原不可同日而语也。故上条可以轻治,而此条非重治断难奏效耳。

此症用顺气和血汤亦大佳。

当归(三钱)白术(五钱)黄(五钱)人参(二钱)附子(一片)天麻南星羌活独活(各五分)半夏(一钱)水煎服。

有人天禀甚浓,又素好烧酒,一时怒气相激,致成口眼斜,有似中风,而未尝身仆,且善饮食,其脉洪大有力,此非风中,乃火盛而肝伤也。此等之症,在西北人甚多,而南人甚少。然而治法,又不可徒泄火而不养肝血也。方用∶酒蒸大黄(二钱)柴胡(一钱)白芍(一两)当归(一两)白芥子(二钱)炒栀子(二钱)水煎服。方名解焚汤。用大黄以泻其火酒之毒;用栀子以泄其肝木之火,用二味祛除,未免过于迅利。复用芍药、当归以大补其肝血,盖血足而火自息也;加柴胡、白芥子以舒其肝叶之气,而消其膜膈之痰,痰消而肝气益舒,肝气舒而风象自去。倘误以为中风也,而妄加入麻黄、羌活等药,愈祛风而愈动其火矣。或不去滋肝,而反去补气,则阳旺而气盛,转来助火,肝中血燥,益足以增添怒气,势必火亢自焚,而成猝中之症矣。

此症亦可用宽气汤∶柴胡乌药秦艽甘草酒蒸大黄(各一钱)白芍(一两)茯苓(三钱)当归(三钱)天麻防风(各三分)天花粉(二钱)水煎服。

有人猝中之后,手足流注疼痛,久之则麻痹不仁,难以屈伸,人以为中风之伤,以致风湿相搏,关节不利也,而不知不然。此症实因先有水湿,人不知治元气之衰,而反去祛风利湿,以成似中风之症也。既因虚而成湿,又因湿而致中,不去治元气之虚,尚可治风湿之旺乎。然而风湿既已搏结于一身,但去补气而不去祛风利湿,亦非救误之道也。今用两利汤白术(五钱)茯苓(五钱)薏仁(一两)人参(一钱)甘草(五分)白芍(一两)当归(一钱)肉桂(三分)防风(五分)半夏(一钱)水煎服。连服四剂而疼痛止,再服十剂而麻痹愈,再服十剂而屈伸尽利矣。

方中补多于攻,用防风以散风,而不用泽泻、猪苓以利水。盖因虚而成风湿,既祛其风,何可复泻其水。况方中白术、薏仁未尝非利水之药也,于补水之中以行其利水之法,则水易流,而无阻滞之虞。水湿既去,而风难独留,故少用防风以表邪,而孤子之风邪,无水艰于作浪,不必多用风药,而风无不除也。

此症用至仁汤亦能收功。

白术黄白芍天花粉(各三钱)茯苓(五钱)车前子(一钱)防风(五分)甘草(五分)肉桂(三分)益智仁(五分)水煎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