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设备发出的嗡嗡声和无线电的电流声交织在一起,原本可能会让人感到烦躁,但此刻在威龙听来,却如同美妙的交响乐一般。
“长官。”
一个年轻的医疗兵走过来,递给威龙一部卫星电话,“赵将军要亲自和您通话。”
威龙接过电话,走到窗边。
他透过结满霜花的玻璃,看向远处渐渐亮起的天空。
黎明的曙光正一点点地穿透黑暗,给这片寒冷的大地带来一丝温暖的希望。
电话那头,赵将军的声音罕见地带着情绪波动:
"你们发现的铁皮箱……里面是不是有本蓝色封面的工作日志?"
威龙翻开最上层的日记本,深蓝色封面上用金漆印着"张卫国"三个汉字:
"有,我国工程师的。"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
"张卫国是我父亲的同学。1989年,他作为援阿专家……再也没能回来。"
威龙看向桌上摊开的地图,突然明白了那些标注的精确性。
这不是普通的矿道图,而是一个父辈为子孙后代留下的战场指南——
跨越数十年的时空,以另一种方式守护着后来者。
"我们会妥善保管所有遗物。"
威龙轻声承诺。
"不。"
赵将军的声音恢复了往日的冷静,"带着它们继续前进。老前辈当年没能完成的使命……现在轮到我们了。"
挂断电话后,威龙走到室外。
东方的天空已经泛起鱼肚白,第一缕晨光穿透云层,照在气象站门口的半截石碑上。
他拂去积雪,露出斑驳的铭文:
"中阿友谊气象观测站
1978-1989"
下方还有一行小字,是中文和阿尔巴尼亚语的"永不熄灭的火种"。
队员们陆续走出来,站在威龙身后沉默地看着日出。
没有人说话,但每个人都知道——
这段从地心开始的归途,终将引领他们走向更遥远的战场。
而那些被时间尘封的故事与牺牲,就像老人临终前点燃的矿灯,永远照亮着后来者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