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书秋这个样子明显是在回避。
方可以的眼神犀利了起来。
方可以自问还是有点了解她的。郑书秋看起来每天开开心心、万事不萦于心的模样,实际上心里面有一杆自己的称。
刚开始方可以和靳茜两人不小心辣评过头,就会发现郑书秋对他们的各种刻薄话都接受良好,一脸风轻云淡,展现出惊人的包容性和松弛感。
方可以拍戏时经常为了追求某种效果反复重复,也未必是演员拍得不好,可能只是她觉得还能有更好的效果。
时间一长,正常演员的心态多少就有点崩,比如赵琢。
当时有一条镜头,方可以让他在雨里爬郑书秋的窗台爬了27次,最后那段镜头也没拍出来。
倒不是赵琢到后面体力不支动作变形,而是方可以始终嫌弃那风摇影动得不够好看。
当天得知第二天还得接着爬,直接原地给赵琢整玉玉了。第二天来上工的时候眼睛都是红的,疑似是红血丝,又疑似昨晚回去躲被窝里哭鼻子了。
但郑书秋就不会,她心态好得很。
方可以说不是她的问题,她就真觉得不是她的问题;
方可以说拍得时候要想什么,她就单纯怎么想。
一下工就把表演的事抛诸脑后,绝不内耗自己。听见赵琢在那边找前辈纠结表演问题,马上绕道而行,听见麻将三缺一,原地诈尸,弹射起步,精神领先好几个版本。
但,就是这样的郑书秋,有心事的话显然也不是一般情况。
思索了一下,方可以没有一味逼迫,而是顺着郑书秋的话头聊下去:
“那部新版不是著名IP么,还有老版珠玉在前,这也弄翻车?”
这方面方可以其实没什么经验。
她上辈子主要混的是电影行业,电视剧稍微参过几个组,也就是临时赚点外快,填补一下空窗期,当完临时工就飞去其他组,没怎么具体关注过。
因为时代特性,她参与的电视剧组基本没有改编剧。通常都是飞页满天飞,各种一拍屁股的突发奇想和拿来主义,仗着自己是草台班子,视版权于无物。
还好当时观众们相关知识掌握的水平不高,对电视剧的要求也就是下饭。
草台班子里出现什么名人掌故、历史常识的BUG也是很正常的,只要剧情逻辑不要太离谱,基本不会被寄刀片。
电影倒是有几个改编的,但那就更放飞了,挂羊头卖狗肉属于基本操作。
——就是容易被还活着的原著作者剥夺改编权终生,厉害点的可能会老死不相往来。
这次拍《菩萨行》和《比丘》的时候,她和李雪亭整天交流剧本,偶尔也谈到过改编剧,才算对这种文艺表现形式有了比较具象的理解。
李雪亭讲过,在这个世界,名著翻拍是学院派的自留地。
原著是名著,本身意味着有相对广泛的读者基础,加上可以堆砌大量的精致画面,提供大量工作岗位。
而且原著名头比较大,读者群体迁移到观众群体,通常本身具有一定文学素养,观众慕名而来,也会保持更多的包容和期待。
当然,与之相对,对作品的思想内核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
就是和其他普普通通的快餐爽剧不是一个范畴的,很适合拿来出成绩、刷奖项、刷声望。
而在改编名著上,李雪亭作为经年的老电视编剧也是有那么点经验之谈的。
用他的话来说,名著翻拍也要确定作品调性,是借壳上市,还是严格还原。前者得做好紧急避险,后者则难在形神兼备。
当然,在已经有成功案例的基础上,其实搞个不公不过的新修下饭剧也可以。
就照着老思路拍,好好弄细节服化道,把老版因为经费和时代限制影响缺陷的地方完善好,再适当补充点剧情的逻辑细节,删掉点已经不适宜时代的观念……
等等,这么说的话。
方可以话赶话就掏出手机,打开了P站。
也不知道是大数据又监听到他们的谈话内容,还是因为好友搜索算出来的推荐,总之一开屏,刚巧就是赵琢那部剧的切片和各种MV剪辑。
看点击量,看得出来这部片至少目前热度是不愁的了,难怪赵琢现在这么火。
方可以随便点了个切片进去。不过好像不是赵琢所扮演的角色。
方可以随便打开来瞧瞧:“…从画面看剧组灯光估计没几个,反光板都不怎么换,镜头调度也挺糙…不过这是电视剧,这都是合理的。”
“故意把演员妆造往糙里整,整个明度和饱和度都被调低,加上这有点脏的妆造,嘶…难怪你觉得画面看着不舒服,我怎么感觉这剧组别是直接没请美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