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谢谢大娘。”磁性的女声,珠链与衣物、瓷碗轻轻碰撞摩擦。
“是老婆子要谢谢你,帮忙修好了这笼头,还给在雨前劈好了柴火。老婆子我呀,可就指着这头驴每天磨出点豆腐来糊口。”
“豆腐卖不上价,磨豆腐却辛苦呐。”
“是呀,可哪又能怎么办,老婆子一个人,在这荒年景,也就指着家门口那点豆子地过活了。”
“阿弥陀佛……”那人轻轻叹了声,念诵声渐渐低落下去。
“不知小师父如何称呼?”
“尚未受戒,不敢当。小可法名无相。”
“原是位居士。”
“还要请教大娘,此处往前,是否就是往建康城方向?”
“那还要翻过两座山,又五六座城呢。”
雨停了,剪纸变得干燥,皱巴巴,沾上了泥,边缘逐渐沾上点点干枯、卷曲的火星。
篝火焖烧,燃尽,熄灭。
剪纸快要化成灰烬的时候,一只草编鞋将烧到一半的剪纸踩进潮湿的泥地中。
镜头顺着往上,拉远。
安静的影院中仿佛发出一声整齐的吸气。
春光日暖,雨后初霁。
镜头中,后景是潮湿暗黄、重新回归尘俗忙碌的街市。
前景中的人简单束发,一身白色暗织金线法衣,月白披帛,琉璃璎珞半露,手持檀木佛珠,背上背着背篓,背篓上挂着顶草编斗笠。
柔柔的淡光在她面庞打出光晕,莹润饱满的肌肤,充满光泽的头发,微微卷曲的鬓发,温柔的双眼,柔软淡粉的嘴唇,仿佛微笑有带着些悲悯的神情。
这美到让人瞳孔放大的镜头却并不流连,画面中无相抬头远眺,出画。
镜头停留在原地,转向她身后,看着无相背手戴上斗笠,调整了下背篓踏上出城的路。
山间,溪流。
不知从何处传来的悠扬的歌谣,笛声清越婉转,伴随着流水淙淙。无相似乎也陶醉在这歌声中,露出轻笑。
短短五分钟的“前戏”,如贝嘉延、安子杰、Coco等阅片经验较为丰富者,已是眼前一亮,敏锐地将开头这段剪纸戏和说书先生的念词重点记忆。
非常典型标准的符号学应用,必有其用意。
说书那段明显是在暗示剧情。女扮男装,性别模糊,无疑是指泽口空海演的无相。
话说这人到底男的女的?为什么刚刚那个卖豆腐大娘完全没有疑问的样子?
打扮得和周围也不是一个图层的,为什么大家都视若无睹?
一个个疑问迅速充满观众的大脑。
作者有话要说:
小贝是普通人一枚呀,大家都是。
其实小方也是。
上辈子小方就是庸人,只是生死间有大恐怖,死过一次后自然会更惜命,她自己概念意义上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