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重生导演但整点薯条 笔趣阁TXT > 第94章 论坛反馈慎买(第4页)

第94章 论坛反馈慎买(第4页)

L382:啊啊居然就这样没有了!可恶!

《千秋》第三集的最后,是赵棠借故扣留嬴异,声称秦国利用赵使郑朱营造秦赵和解假象,那么她便要嬴异在她大婚之礼上娱宾澄清误会;

吕不韦钱财开道,求入公主府。

而两位有权、有钱人身后,嬴异算是半个阶下囚,朱岚亦是寄人篱下的舞姬。

作者有话要说:

事先声明观点可能比较非主流,仅供参考,如有误伤,请多多担待。

——

[1]出自《道德经》

[2]指任继愈,著名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曾长期担任国家图书馆馆长、名誉馆长。1942—196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先后讲授中国哲学史、宋明理学、中国哲学问题、朱子哲学、华严宗研究、隋唐佛教等课程,并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课程。1964年,负责筹建我国第一个宗教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并任所长。

[3]出自《吕氏春秋》

不知道大家是什么认知,我小时候的认知是吕不韦这本书呢就是个政治工程,是他一个经商的上位之后臭显摆搞出来的编书【汗,跟某黄埔校长一个性质

不过长大之后就意识到,对当时人来说,立言是不朽啊,代表着自己的人生思想哎,那么多相邦丞相生前显赫,为什么偏偏吕不韦有这个想法还能干成?《吕》本身成书是吕不韦作为相邦,对即将统一的秦国要如何治国展开的思考论述,老吕如果只靠投机倒把的话,给封个长信侯都是子楚厚道了,他是真的有认真思考过怎么治国,怎么统一,怎么当政哥的仲父【呸】

上一个外国相邦应侯范雎在治国纬度上提出“远交近攻”,帮小米稳定了几十年。但是范雎在历史上也没能留下他的学术倾向,只是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动物(老纵横家了)展现。能逃过几次学术清洗在历史上留下一笔学术倾向的,那总不会白写哇。

[4]出自汉文帝刘恒的史上第一部罪己诏

[5]论证部分太长不看的可以直接跳过。

这个讲法不是我瞎编的啊。诸子百家的思想源流是我们后人(主要是东汉儒生)分割的,在当时没有那么明确的非此即彼的说法,大部分都是互相参考、互相否定,而且人的思想本身也会不断完善,不断改进或者变化。用划分学术派别的思路去理解,很容易就会陷入贴标签的魔怔。

《史记》里司马迁把老庄申(不害)韩(非子)列为一体《老子韩非列传》。

里面写的很清楚哈,“申子之学本於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子)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於黄老。”

司马迁分类是很严谨的,当时荀子被批斗成什么样了,他还是把荀子和孟子放一桌。换句话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司马迁那个还没有“诸子百家”概念的时代,在他的视野和收集到的学术观点中,道法这帮人是一脉的。

【作为佐证,他在《孟子荀卿列传》中前脚写荀卿把全世界都骂了了遍,后脚把墨翟、公孙龙、尸子这些同源学派都列了进去】

放到历史纵向去看,黄老学派是自黄帝-老子沿袭而来的治国理念(理念啊,是一整套,不只是无为而治四个字哈,所以黄老才会在战国大兴啊)。齐国稷下学宫直接就黄老学术中心,《管子》提出宪律制度必法道。稷下学宫的慎到(赵国邯郸人),被划入“齐法家”,而他本人专攻黄老,他研究的法就是从黄老道家里的法,他被认为是战国法家创始人。和慎到吃一桌的田骈,齐法家,本修黄老。这样是不是就顺了。到申不害,郑人,郑被韩灭,所以也是韩人,并成为韩国宰相。最后到韩非,老子“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忠实拥趸,主张君主无为,知人善任,“圣人、明主治吏不治民”、“法、术势”等,完全就是人君南面之术的具体展开嘛。

任何思想都不会是无根之水,被概括成“无为而治”的道家之中的刑名法术,是法家的祖源。

当时秦国主流的商君一脉,算是(秦)晋法家(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晋法家就是指韩魏赵三晋之地,商鞅将他的思想拉去秦国兜售,变法,晋法家由此在秦国发扬光大。

所以韩非和商鞅的学说源出一系又有不同,到了秦国有发展的土壤,而相比于商鞅,韩非的法又是温和派的。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都说黄老在稷下学宫没落之后衰落了,但是秦崩之后突然就四面八方拼凑起来一大帮子的黄老学派。汉初陈平、萧何、张良全都是黄老派(看这三位也知道,黄老的手段是很自由的而且很能治国烹鲜的),而这仨分别来自原本的魏国(陈平)、楚国沛县(萧何)、韩国(张良),这些人从哪儿来的,为什么不同地方的人都不约而同地修了黄老。

总不能真就是儒生被嬴政坑光了(也已被证伪),世界上就死剩下一大片的黄老吧?那理论上真正应该漫山遍野的法家都死哪儿去了?

因为对汉儒时代来说,单独法家已经无所谓了,法家被扭曲成纯粹的严刑峻法治国工具,秦倒塌之后政治实验彻底失败,法家在汉代被彻底批臭。大问题还是要防着黄老-法家连成一线死灰复燃。比如突然像宣帝这种脑子清醒的实干派,忽然来一句“霸王道杂之”,那儒生不就绷不住了。

顺便不妨重新理解嬴政作为一个吕不韦教出来的秦国国君,为什么会那么欣赏韩非。为什么他本人前期行事手段都很冷静温和,也身段灵活,从不吝惜于撒娇【bushi】、容人、信任,看起来特别健全,最应该年轻气盛的时候都比小米手段温和,也没有小米那么多横行霸道的抽象事,此后很多受过专业帝王教育的君主反而没他健全,他被主要批评的“暴政”,不算背儿子的锅,再不算六国排斥,也基本集中在死前几年。

他并不是没有前朝暴君可以参考,战国拟人的可多了。

为啥要梳理这条线呢,当然是因为这和太后视角息息相关啦,她可是摄政太后啊。政治动物不仅是单纯的争权夺势,也有政治主张和积极的政治参与。

[6]儒墨显学:不知道为啥在很多文里看到这个说法,就,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CPU都快烧坏了。

首先单纯从历史事实上来说,战国“儒墨显学”这个说法就显然忽略了前期稷下学宫聚集的大量黄老学派,还有中后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法家呀,怎么会只算儒墨呢?

我查了下这个说法源出自《韩非子·显学》,大概就是他总结了当时两个比较大、很多分支、且都自认自己“尧舜”顶正宗的显学派,论述了“儒分八派,墨离三支”之间的异同,描述儒、墨两派当中学派分立对峙,互相争斗,无法兼容,并且认为对方“非愚则诬”的问题。那他论述这个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引出,“儒墨不行,我们道法行”的观点呀。对他来说儒墨两派都是要被否定的学术垃圾。

【荀子批评过当时儒生大量执着于《诗》《书》不懂变通,评了一大堆腐儒、贱儒、陋儒、偷儒等等罪状,骂得可难听了,而且每条几乎都可以在后世对号入座】

而用韩非嘲讽的话来佐证战国时候儒墨才是显学,这,这,不就是断章取义么。

——

【注】秦赵都是嬴姓赵氏,严格来说嬴异得叫赵异,不过在赵国姓赵的已经不值钱了,所以为了方便区分非我族类,让老嬴家当个邯郸城显眼包吧,请勿细究。

本人其实不太混史圈,也不怎么看史同,闲着没事的时候会吃两口蜘蛛网,相对更热衷琢磨这些蝇营狗苟【阴暗】。

所以我坚定维护从上党郡全体军民到秦国太后娘娘每个人的参政议政权,历史是英雄的历史,但更是人民的历史。我相信英雄者的灵光一闪,也相信每个灵光背后都有时代的成因推演。

过两天要复工,没几天的好日子过了,能不卡剧情我就尽量不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