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但整点薯条作者灯笼壳子 > 第123章 Coco拉片2(第1页)

第123章 Coco拉片2(第1页)

……

“还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春奈为什么会爱上尤里,并不惜为她甘身犯险。”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电影中对爱情进行的探讨。

“小说《葡萄》的原作探讨主旨当然也是爱,基本都是从保罗与阿兰视角出发,尤里是一个旁观者,春奈也是一个吃瓜路人,她们在舞台之下过好自己的生活。

“电影前期反复借尤里的视角去刻画保罗与阿兰的爱情滤镜,当遭遇爱情,他们的理性燃烧殆尽,种种魔性升起,这似乎正是在书写小说楔子中的那段题眼:‘情人们的爱火在隐秘幽寂之地不断燃烧,永不熄灭’。”

Coco的视频画面中,缓缓浮现出一行文字摘录,正是《葡萄》的一段原文。

“然而,燃烧需要薪柴,当薪柴燃尽,火焰只能转向下一处。所以情人的爱火确实一直在燃烧,但未必会在恒定的二者之间。”

Coco话音一变,含着些许促狭。

“小说发布时所处的时代,日岛正处于新旧文化的强烈交叠当中,如保罗这样的男人自诩受到新思想的洗礼,对‘庸常’抱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

“小说中所书写的男同盛行也并非虚构,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从东亚到西欧,在该时期都不约而同地有类似流行。

“电影中的同性恋者酒吧中全都是男性,在有钱的男人中蔚为流行,其实质依然是一种传统的风流韵事,找年轻漂亮的男性情人,就类似豢养奇珍异宠。无论是保罗还是阿兰,其实都并不只是纯粹的同性恋者。阿兰随时可以去‘依赖’有钱温柔的大姐们;至于保罗也能不折不扣地履行好一位丈夫的义务,同时有不少风流韵事。

“金钱换取容色,那么感情就可以被衡量。钱包最大、最丰厚的保罗,能够享用最漂亮、最可爱的阿兰。

“也正因这种利益交换的逻辑,感情的双方需要不断确认自己‘独一性’。

“保罗会时时猜忌不安,固然是出自其天性中的冷酷,同样也是因为难以确定自己的‘外物’是否能长久地吸引住阿兰。

“而阿兰本能地与女人雌竞,并下意识寻找备胎的行为,其背后的情感逻辑也如出一辙。”

“保罗所自诩高人一等的优雅爱情,祛魅后也只是庸常的一种变体。”

“发现了没有,《葡萄》秉持的主旨,无疑与时人推崇的‘精神之爱’形成了强烈的讽刺与反差。

“森加奈能无比轻盈地捕捉到爱情的功利,但她写的时候又真像是打心眼里在怜惜与哀婉保罗与阿兰双方之间扭曲的感情。

“这应当是受到当时流行的自我审丑、挖掘阴暗的流行驱动。如《忏悔录》、《舞姬》等大部分男性作者的自我审丑之后,往往能轻易获得学界的同情与追捧。[1]

“但有些话可以自嘲,不能被人讥讽,森加奈这一通对男性的凝视,显然让当时众多的评论老爷们无所适从。《葡萄》长久以来备受日岛文学界的冷落与忽视,很难说有没有这一部分原因。”

“即使如此,无论是森加奈还是方可以,都并没有对这种逻辑持以彻底的批评和否定。

“小说用一种审美的笔调去书写阿兰与保罗之间非理性的相互迷恋,虽然最后惨淡收场,但毕竟曾经炙热;

“电影中也不吝于用一种浪漫的色调去表现这种感情模式中的悲哀,在前期(尤里视角)极尽浪漫不真实,在后期(滤镜褪去后)则极尽暗淡幽冷。”

*

“而讽刺的是,正是保罗所瞧不起的尤里与春奈,她们享受到了保罗求而不得的爱情。”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方可以要花费大量的篇幅,重新书写尤里与春奈爱情的逻辑?

“仅仅只是像大众评论所说的,因为怕原著保罗和阿兰的BE走向太赶客,对男铜的书写逻辑太招骂,所以写一对金手指大开的爽片女铜来讨好观众吗?”

“为什么我说,方可以这样‘反客为主’、‘倒反天罡’的改编方式摈弃了普通意义上的‘形似’,得其神髓?

“因为主旨是连贯的。”

“尤里和春奈是被设计出来的爱情范式,是保罗与阿兰的对照组。”

*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