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和指代,人类语言学与心理学共轭影响下的伟大发明。
通过将具体的行为、事件转化为某个特殊名词指代,将无数确切的细节统合为一个抽象整体,将特殊转化为一般,减免了情感的频繁卷入,加固了思维快速通道的壁垒。
原本含义清晰的事件则在无数次模糊指代后,被叠加上重重的虚指和默认的共识。
回归基本概念,符合公序良俗、正面积极的思想、内容、风格作品,就可以被盖定为主旋律。
本质上,任何受到广大观众喜爱的作品,其最深层的思想内核亦往往扎根于某种普世的共识,也即是某种“主旋律”。
那么根据三段论可得:
任何在思想与艺术上成功的作品,即使是最流行、最大众化、最为艺术界鄙薄的商业片,也是创作者在个人审美、艺术追求与普世价值中寻找到一块共享的滩涂深挖构筑,由此才获得观众共鸣。
既然如此,为什么一部严格标准上的主旋律作品却这么难拍?
无非是标准伟光正与人们认可的最普世价值之间,往往存在某种理论与现实的鸿沟。
鸿沟既然出现,那就很难装傻充愣。
一旦触及而不加批判,对房间里的大象视若无睹,那么观众就会感受到怪异与不真诚。
如何与世界真诚地和解,方可以未知详情,却也能基本猜测,这需要对周遭世界深刻的关切。
要具有罗曼·罗兰的虔诚、西西弗斯的勇气,宽容的智慧,敏锐而矫健的洞察力,并真诚地热爱具体的人。
这太难了,方可以不会。
方可以是怎样的人。
阳光会灼痛她,纯洁会刺伤她。
她从审美上尊敬美好,但自己却难以做到。
她有表达欲的,总是些孤独、晦暗,敏感而幽微的心境,刻薄的讽刺与挖苦是奔腾在她血液里的本能。
强要她拍,便如强行把她塞进这身躯壳,要她阳刚、活泼,并灿烂地微笑。
所以与其届时场面拟人,倒不如体面的拒绝。
但拒绝也是需要技巧的。
方可以以己度人,对人类不择手段的工具理性始终怀有某种审慎的态度。
尤其考虑到自己毕业证还捏在人家手里,往后片子也还得送审,就更是如此。
李渡鱼看着一副温和长者且饱受排挤的随和模样,但他能凭搞批评工作混到夏影博导,成为感官电影扶持计划的专业顾问,在获得尤里卡技术突破后更是抓紧机会,接手主旋律献礼片拍摄任务…
反正方可以是不相信李渡鱼只是盏省油的灯。
自己拍,风险太大,但不代表不能从中分一杯羹。
她穿越至今,除了一天到晚地肝得死去活来,也不是完全在闭门造车。
毕竟没有充分积累拍摄出来的作品是空洞且干燥的,而完全不关注现实、脱离生活的艺术更是不贴合实际的自嗨。
这个世界,影视文化发展到2030年,电视剧行业无论长短,在流媒体发展影响下,曾经流行一时的制片厂中心制重新兴起,此处暂且不提。
电影行业则正处于导演与制片人中心两种混合的模式。
导演,作为项目的艺术总负责人,掌控视听风格、表演调度和整体美学;
制片人则掌握项目总决策权,主导资金、选角、档期、发行,以市场回报为优先。
两者之间的博弈占据一部作品从立项到发行的绝大多数主线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