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婕。
方可以有点迷茫地回忆了一下这个名字。
因为彼此不认识,她只知道对方和靳老板曾经合作过,靳茜对她的评价是性格比较软、工作挺上进。
方可以对她的印象则是长得真漂亮。
她高强度刷片的时候刷到过一点对方的作品,说实话,演技没有给她很强烈的感觉,但是这名演员的脸真的很有说服力。
不是那种极度明艳端庄、国泰民安的长相,但能把小巧精致的美发展到极致,是那种不一定每个人都会喜欢,但一登场,就会让人眼前一亮的相貌。靓得很标准,可浓可淡,饰演什么冠绝一方、名动江湖的武林第一美女都不在话下。
就是有点太标准,除了漂亮之外,这张脸上的世俗感大于故事感。
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很多从业同行鼓吹的什么电影脸、高级感、骨相、皮相,那都更像是懒惰者的自我开脱。
电影脸,或者说一张有故事的脸,所谓“故事感”的本质就是经历、形象与气质的高度契合,让演员在出演角色时无需费力就能为观众提供大量的想象空间。
但这种“故事感”其实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达到:天生面孔的优势、演技带动下的感染力,甚至演员长期饰演同类型角色积累的影视前史印象都是。
表演是一连串已知信息与集体意识的凝练整理。有时候戏称某位演员的眼睛看狗也深情,但不代表演员在表演中真的只凭一双眼。
之所以这个概念能广泛传播,更像是利用了标准漂亮面孔的固有困境:
人们潜意识同意“绣花枕头是草包”的固有逻辑,长的好看的人,相貌会遮掩过其身上的演技,观众在第一时间注意到的永远是其皮囊。但实际上,即使是表演“倾国倾城”,同样需要表演加成。
而那些气质鲜明的面孔,通过逐渐打磨挖掘自我特质,并随着人眼多看效应的叠加,产生“越看越好看”的感受,一步步奠定观众印象。
发展到现在,这说法更像是一场集体话术,恨不得把人脸都分出三六九等。
什么小荧幕的漂亮脸蛋像网文,大银幕的电影脸是诗集;电影脸要骨相美女,骨相就是比皮相要高级、要立体感强烈,在较暗的电影光线中更美…
然而一切灯光明暗只该为电影整体调性服务,谁说电影一定得暗光。这种刻板印象,更像是从业者们在拿自己不假思索的行活儿故装深沉。
再说,真要有这种行业定律,怎么只往女性和年轻漂亮的男生身上堆?
四五十岁就脑满肠肥的某些男演员,怎么还能挽尊说他们生动演出了中年小市民阶层的懦弱无奈?
总不能美学标准只面朝审美对象吧。
除了漂亮之外,方可以上次听说蓝婕的情况是两年前对方参演自家公司TBC的台庆剧,因此没有接演《秘密》。《秘密》成绩不错,可那部电视剧也同样大火出圈,她饰演的角色受到热捧,连方可以这种混电影圈都听说过。
她后来还慕名而去看了眼,结果发现是部武侠套皮炒股复仇片。什么男主全家死光后领悟不世神功开挂,大战强运脑残反派,经典武侠剧情,换汤不换药。
就是无论正反派,主打一个梭|哈的智慧[1]。
方可以看不得这个。
因为她是真的炒过股。
如此算来,这也是两年前的事了,好像之后是没怎么听说过其动向。区区两年时间,大火的电视明星就忽然消声觅迹,网络上也找不到相关讯息,稍微有些诡异了。
“这怎么看起来像是故意被人压了,”
不说不觉得,这么一说,靳茜也觉得挺奇怪,
“可是现在TBC正青黄不接,数得上号又有脸又能演的女生也没几个,没听说又在雪藏人啊。”
不管怎么说,先见个面总不妨事。
*
方可以和蓝婕、郑书秋私下约见在一家咖啡店。
生活中的蓝婕反而没有荧幕上那么艳光四射。
依然明眸善睐、顾盼生辉的一双眼睛,简单披着长发,穿得朴素而干净,也没怎么化妆,几乎是素面朝天地就来了。方可以看得出来,她只是稍微铺了点遮瑕掩饰了下眼底的黑眼圈。
但更重要的是,那张漂亮的脸蛋已经悄然隐去,任何人一见到她,首先会被她眼中尖锐而藏着哀伤的眼神所吸引。
方可以:不是,这张脸,这个眼神,为什么还在说她是漂亮花瓶啊?
这还不算有故事吗?
故事都快从她的眼角眉梢流露出来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