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但整点薯条 txt > 第110章 投雷加更(第1页)

第110章 投雷加更(第1页)

沈云说话间,轻描淡写就将自家往几个篮子里放鸡蛋的事情一笔带过。

方可以也从善如流,没有往下追问,只当听了个沈老爷子一次普通的投资失败经历,表示老人家真是老当益壮哇,祝愿对方屡败屡战。

说方可以对沈城没有丁点好奇心,这自然是不可能的。

毕竟算起来,沈城的《光宗耀祖》还是方可以照见这世间的第一眼,是她第一次在这个世界上完整看完的作品。

——虽然是被迫的。

后面她高强度刷片和世界对齐颗粒度的时候,自然也逃不开这位的作品。

客观来说,这是一个比较标准的预制菜,不,预制片商业导演。

他最早期的作品在方可以看来是比较拥有个人表达的,只是此君的作品气质比较抽象。一般而言精致利己、孤芳自赏、吝啬狭隘、自卑自亢、离地悬浮…这些毛病中任一甚至任二,出现在一部电影中,那尚且可以做做瑕不掩瑜的文章。

而沈城的自我艺术表达中兼容并蓄,不仅违逆普世价值观,而且充满了其个人对世界与人类狭隘的理解,透着一种深海鱼类的抽象性。

方可以大受震撼。

那两部所谓讲述“人心幽暗处”,实际讲“拜金女与小镇男”、“大小姐与艺术文青男与现实姐”分分合合的作品,虽然评论两极分化,居然也拿到了不错的票房。

不高,但相对于其低廉的制作成本来说赚大了。

方可以一查时间线,当时正好大批量的同题材电影上院线,沈城确实又是该类型里头标新立异的,表达自我思考的一个。

就好像在一群呼唤着“要爱情不要面包”、“真爱至上”的作品中,沈城写金钱让爱情不堪一击。

时势造英雄!

由此可见,方可以觉得,本地观众对电影艺术边界的接纳度果然还是很高的。

此后的沈城似乎深刻剖析了自己出道作品的成功原因,并毅然决然,将被诟病严重的“艺术表达”部分彻底舍弃,一路在商业片道路上策马狂奔。

他善于捕捉行业热点,并且在热点潮流的基础上嵌套、翻新,并搭配其最擅长也是普世度最高的喜剧进行元素组合,甚至连剧本看起来都人山人海,像是一大堆旧产品的打乱重组。

除了内核支离破碎,反转已成执念,剧情逻辑一塌糊涂之外,确实要啥有啥。

对观众的唯一要求,不过就是能手动装卸自己的脑子。

分析之后,方可以就大概理解了为什么此君的每部作品都给她一种相似的腻味。看起来似乎在不断开拓新系列、新方向,实际上内容换汤不换药。感觉导演在设计情节的时候,已经想好了“我知道你们爱看这个”,“也知道你们会骂这个”。

虽然说一部电影拍得不好看的原因有很多种,并不能直接上升到导演本人,但部部都能令人感受到居高临下的蓄意和自罚三杯的体贴,这就难免令人生厌。

今日一见他讲话,果然不负盛名。就和看他电影如出一辙的感受,看了跟没看一样,听了也跟没听一样。

所以说,哪怕是拼好片的导演也是会兜不住自己的私货的。如此想着,方可以更觉得自己拍出来的那些东西,是合乎情理的。

然后方可以决定离远一点,不然连场上的茶歇小点都失味三分。

但记者们像是有什么动态视力捕捉技能,方可以站在背景里当壁花的时候还好,方可以稍稍移动,反而被立即发现。

*

当记者朋友们当场捕获、并要求方可以同样发表对《破晓》的评价时,她手上甚至还拿着半块没吃完的小饼干。

方可以偷偷把沾着的饼干屑的左手藏起来,右手拿起话筒,想了想,说出一句《破晓》中的台词:

“赞美太阳!为我们的太阳干杯!”

方可以说着,甚至眉眼弯弯地举了举手中的话筒,真做了个干杯的姿势。

“我以为《破晓》最大的缺点,就是拉高了我此后对同类型作品的欣赏阈值。”

“哇~”

方可以的话引起媒体的一阵骚动。

“这个评价会不会太夸张了?”记者们议论纷纷。

“刚才沈城导演列举了不少这部作品的缺陷与不足,怎么方导反而一味夸奖?”

“难道说方导是基于与李教授的私交在为其站台吗?”

“那从一个观众的角度来说,你觉得《破晓》好看吗?”

“好看?好看那不就行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