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但整点薯条 by灯笼壳子 > 第99章 千秋完影评论坛体慎(第1页)

第99章 千秋完影评论坛体慎(第1页)

4月19日下午18:00,长草了好几年的李渡鱼的部落账号中发布一条新动态。

——

@李渡鱼:

《作品是一面人心的镜子》

对大V@无涯子近日批评《千秋》作品对史实胡编乱造的问题。我要指出,当你在批评他人的时候,你也在被人批评。

在无涯子先生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几个常见但经典的逻辑学谬误,包括

“稻草人”:《千秋》的宣传口径从未自称自己是真实历史,也并未自比大女主。无涯子扭曲了《千秋》从未提过的论点,然后攻击自己臆想出的问题。与之相对,《秦颂》受人诟病的重要问题也并非他所列举的几项,这令我甚至怀疑,他到底有没有真的看过他为之摇唇鼓舌的作品。

“红色鲱鱼”:攻击《千秋》不应该为女主赵姬和吕不韦设计自我的政治理念,因为他们在历史中是奸|夫|淫|妇。这种批评的论证之间没有因果联系,不足以论证其观点。

“循环论证”:指责《千秋》为赵姬赋予了种种人性的品质,因为赵姬在史书中的面目可憎。这是批评者先验地接受了这一观点,这一观点即是前提,又是结论。以此作为批评显然也是不客观的。

“诉诸情感”:指责《千秋》扭曲历史会误导青少年,勾连起未明真相者的反感、不满。但历史改编影视作品往往夹带戏说部分,这显然是一种煽动情绪的说辞。

由于无涯子先生的全文过于冗长,更多的逻辑漏洞比如断章取义、从众心理、人身攻击等等糟糕论证,我一时间也难以一一详述。

若作为批评文章的反面典型而观之,此文倒尚算合格。充分展现其书写者作为文艺从业人员,糟糕的逻辑学水平。

通篇未曾见对所评作品的人物评价、节奏品评、剧情设计、台词设计的分析,只看到此君断章取义,爹爹狂吠,令人深感不安。

文艺批评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样具备创作者的思想理念:你能看见什么,你想看见什么,皆在笔下。

颇为幽默的是,无涯子对《千秋》的指责,却几乎可以原样照搬套到其大加吹捧的《秦颂》本身。

无涯子声称《千秋》杜撰出一位莫须有,但非常重要的剧情人物‘启作为太后的政治代理人,并忽视网络中现存对《秦颂》指责的史实BUG,认为后者才是考据;

然而却不曾料到,正是被《秦颂》大书特书人物弧光的‘昌平君熊启乃丞相启’这一结论,已不幸在两年多前被最新整理出的史料证伪。

转引链接:《秦丞相啟非昌平君說》[1]

诚然,《秦颂》原著的成书时代,当时这一猜测大行其道;饶是如此,《秦颂》原作者也仅仅只是略微着墨。

但剧版却大书特书熊启此人的爱恨纠葛,书写主人公嬴政对其从信任到失望的种种,将之从一个含糊暧|昧的配角无限拔高。

创作者当然可以有所倾向,只是不知道,编剧在编撰此人物时,是否有无如无涯子所说,谨慎地更新历史知识,并进行相应的勘误?

恐怕是没有的。

昌平君“熊启”的翻车不是意外,从开拍起就号称要「打造真实大秦」、「重现传奇帝王」的《秦颂》制作班底中,编剧、导演人才济济,却无一人在乎下笔是否严谨。

他们更愿将自己宝贵的目光放在猎奇的野史上,书写男性偶像早已陈词滥调的丰功伟绩,对嫪毐的异能、宫闱丑闻、嬴政是私生子等种种都兴奋无比。

制造冲突,制造转折成为创作者的执念,他们将人物变成弱智,嫡奶奶当朝羞辱国王亲母,国君怒而血溅五步,嬴政变成一个缺爱的四十岁孩子,仿佛男版《孤儿怨》[2]一般大吼着要和野爹浪迹天涯,赵姬依旧是缺爱柔弱的旧台本…因为贫瘠的想象力拍不出扎实的博弈,就将一切转化为丑陋。因为写不出细腻的人性,所以只能用大动干戈的情节欲盖弥彰。

躲在所谓‘真实’的荫蔽下,将自我的低俗视作人性的幽暗,自以为天下人皆如此,实则浊臭不可闻。

而被无涯子指责的《千秋》,从未掩饰过自己编撰与戏说的性质,他们坚持大众文艺剧集的底层创作逻辑,首先是讲一个好故事。

在保证故事观赏性的同时,再轻盈又不失幽默地提出「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给观众参考。

对史书不加筛选、全数纳入的所谓‘考据’党,自然无法理解《千秋》中那种试图打破一切固有成见,摈弃偏私、小心求证、大胆构思的勇敢。

秦汉是民族的少年之时,蒙昧与智慧交织,淳朴与野性共舞,人性在其中明暗闪烁,它应当具有冲破一切陈腐的生命力,而非一群脱离群众的成功人士,呼喊比我这个糟老头子更老旧的政治宣讲。

借用《千秋》中朱岚的一句话,‘亿万兆民托于我,此世无我所不能’。

没有‘男女黎贵,众生皆是刍狗’(朱岚语)的包容,无畏和悲悯,又怎能有‘千世万世,传之无穷’(嬴政语)的自负?

我想,我爱看《千秋》,很大一部分是为其特殊的精神气质所吸引。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若还只一味书写那些蝇营狗苟的英雄传奇、王朝旧事,未免落于下乘。

——

豆贴|影视幸存者互助会灌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