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简单单一句话映入眼帘,唐清璃和韩霜锦便对视了一眼,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唐明琅说他不想称帝?那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这是绝不可能的事情!必定是他心中有其他的盘算,故而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她们并没有相信,而是接着看了下去,果不其然,下一刻他就开始图穷匕见。
唐明琅在信中写道,他深知自己才德不足以肩负江山之重,南朝如今内忧外患,需要一位真正雄才大略、众望所归的君主,而非他这样被推至风口浪尖、实则内心惶恐不安之人。
他坦言,过往种种争权夺利,多是身不由己,被身后母族及利益集团推动,如今父皇骤然崩逝,他独坐东宫,感受更多的不是即将君临天下的喜悦,而是泰山压顶般的恐惧与孤寂。
他提及那块玉佩,乃是其生母留给他唯一的念想,温润通透,常年佩戴,有宁心静气之效。
他将其赠予唐清璃,并非贿赂,而是象征着他愿意交出部分“温度”与“底气”,以示诚意。
信中核心的提议是:他希望唐清璃能拿出那份可能指定她为“摄政”甚至隐含更深远安排的圣旨,公开支持他登基。
作为交换,他承诺登基之后,将真正赋予唐清璃极大的权柄,并非虚衔,而是实实在在的摄政之权,军国大事皆可参与决策。
他甚至提出,愿意在合适的时机,公告天下,效仿古制,设立“皇太女”之位,明确唐清璃的继承人身份,以期稳定朝纲,杜绝其他宗室野心,共同抵御外敌,振兴南安。
他表示,此举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他自知能力有限,与其勉强坐在龙椅上最终导致江山倾覆、身败名裂,不如与有能力且同为皇室血脉的皇姐携手,他甘愿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象征,而由唐清璃来实际主导改革与强国之路。
他恳切地写道,这或许是当前局面下,对南朝,对整个国家最有利的选择,避免内耗,一致对外。
信的末尾,他语气甚至带上一丝哀求,请皇姐念在姐弟情分和江山社稷的份上,认真考虑他的提议,并约她三日后于宫中已故父皇常去的“澄心亭”秘密一晤,详谈细节。
看完信,殿内陷入短暂的沉默。
唐清璃从韩霜锦怀中微微直起身,目光再次落在那块玉佩上,指尖划过温润的玉面,眼神复杂难辨。
“霜锦,你怎么看?”
她轻声问韩霜锦,声音还带着一丝病后的沙哑,但意识已然完全清醒锐利。
韩霜锦眉头紧锁,沉吟片刻,道:“出乎意料,但…细想之下,似乎又并非完全不可能。”
“唐明琅此人,说他才具平庸是真的,但若说他蠢笨或毫无自知之明倒也未必。先帝在时,他尚有依靠,如今先帝突然撒手,将他独自置于火山口,他惊慌失措、寻求庇护和出路,是人之常情。”
“尤其是,他清楚你的能力,也更清楚如果你坚决反对,他即便坐上皇位也寸步难行,甚至可能不得善终。”
她顿了顿,继续冷静分析:“他提出的条件,极具诱惑力。”
“摄政实权,乃至‘皇太女’的名分,这几乎是直接将通往最高权力的道路铺到了你脚下,而且是以一种相对平稳、减少流血冲突的方式。”
“他主动交出一部分权力,换取自身的安稳和我们未来的支持,听起来像是一笔很划算的交易。“
“但风险极大。”
唐清璃接口道,眼神锐利?“第一,这可能是缓兵之计甚至陷阱,以此诱我拿出圣旨,公开支持他。”
“一旦他名正言顺登基,站稳脚跟,届时皇权在手,他是否还能遵守承诺?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故事史书上还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