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属虚构,历史架空,都是白话文,脑子寄存处)
袁绍所采取的措施确实相当周全,但面对瘟疫的恐怖,仍然显得力不从心。大营的上空不时有尸体碎块如雨点般落下,那令人作呕的恶臭和恶心感,如同一股洪流般冲刷着袁绍大军的每一个人的三观。
他们万万没有料到,这场战役竟然比以往任何一场都要残酷得多。尽管对瘟疫有所防范,但难以避免的是,仍然有不少人不幸感染上了这可怕的疾病。这些人长时间接触尸体,清理战场,最终无奈地被瘟疫缠身。
而那些四处散落的病菌,也如恶魔般悄然向周边扩散。水源、食物等生存必需品,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污染,然而此时的袁绍却对此一无所知。他正与他的谋士们一同苦苦思索着应对之策,希望能找到一种方法来破解这一困境。
接连数日,袁绍都在苦苦思索应对之策,但始终毫无头绪。他的谋士们也曾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让骑兵部队携带尸体,不顾一切地冲向林北大营,以引发瘟疫。这样一来,林北大营也会遭受瘟疫的侵袭。
然而,这个计划虽然看似可行,但却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谁来主导这一残忍且不道德的行动呢?无论是谋士还是武将,都对这个提议避而不谈,因为他们都害怕自己会被瘟疫感染,更害怕因此而白白送命。毕竟,他们都还年轻,美好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怎么能就这样轻易地断送自己的性命?
于是,在袁绍的帅帐中,互相推诿成为了主旋律。每个人都在寻找各种借口,试图将这个责任推给别人。袁绍对此感到十分头疼,他深知麾下这些人的品性和信仰,知道他们都不愿意去冒这个险。
袁绍非常渴望能够改变自己目前的困境,但他却发现自己无法摆脱这个困局。除非他愿意让自己的儿子来参与这件事情,然而,这样做的后果无疑是让他的儿子去送死。作为一个父亲,袁绍对儿子的爱如同切肤之痛,他实在无法下定决心让自己的孩子去冒险。
袁绍站在营帐之中,眉头紧皱,心中犹豫不决。他在思考着各种可能的选择,但始终无法下定决心。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而袁绍的抉择却依然没有结果。
就在袁绍陷入沉思的时候,一场可怕的瘟疫却在他的大营中悄然爆发了。疫情来势汹汹,迅速蔓延,使得袁绍麾下的士卒们纷纷病倒。原本强壮的士兵们,如今却变得虚弱无力,丧失了原有的战斗力。
随着疫情的不断恶化,士兵们的状况也越来越糟糕。他们被迫卧病在营帐之中,无法起身。恐惧的情绪在大营中迅速传播开来,许多士卒开始失去斗志,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活着,然后平安地回到家中。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袁绍大营中的郎中们开始四处奔波,竭尽全力地救治患者。这些郎中虽然比不上华佗那样的神医,但凭借着袁氏家族的深厚底蕴,他们还是有些实力的。其中,负责治疗袁绍的郎中更是与宫中的御医不相上下。
郎中们的弟子们也忙碌起来,他们在大营中四处奔走,为患者查看病情。然而,这种行为却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药品等物资的短缺。随着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大营中的药品储备迅速消耗殆尽,各种不利于袁绍一方的消息也接踵而至。
面对这接二连三不利于自己的状况,袁绍心中不禁有些打鼓,想要萌生退意。然而,周围却没有一个人提出这样的建议,这让他感到十分为难。毕竟,他袁绍可是袁家四世三公的后人,如此灰溜溜地离去,岂不是有损他袁家的名望?
可以想象,一旦袁绍退兵,天下人必然会认为他是惧怕林北,才会如此狼狈收场。这对于一向自视甚高的袁绍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耻辱。
此时此刻,袁绍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究竟是继续战斗,还是选择退兵?这成了他无法回避的一道坎。
如果继续交战下去,各种物资的补给以及大军所需的药品消耗,都将如同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冀州的财政之上。而且,谁也不能保证这场战争最终能够取得胜利。万一未能成功攻下太平天国,那么在如此惨重的失利情况下,袁绍又该如何守住冀州这片土地呢?又该如何保住他北方霸主的地位呢?
可若是现在就退兵,虽然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但这样一来,他袁绍的面子可就丢大了。
表面上看起来,袁绍的军队损失了整整一万人,但实际上,大营里并没有人员死亡。瘟疫虽然仍在蔓延,但已经被药物有效地控制住了,目前还不至于致命。然而,如果药品供应中断,那么瘟疫就会失去控制,导致大营中的病患大量死亡。
“这实在是太恶毒了!”袁绍怒不可遏,猛地一拍桌子,站起身来。他的怒火让帅帐里的谋士们都吓得不敢吭声,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他们并非不想说话,只是害怕触怒袁绍,给自己带来麻烦。
这些谋士们心里都很清楚,现在撤退是最好的选择。但问题在于,谁来提出这个会让袁绍丢面子的计策呢?毕竟,一旦提出这样的建议,他们不仅要承担责任,甚至还可能会遭到袁绍的责骂和指责。
想到这里,众人都沉默了。显然,带领骑兵冲锋并不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平州铁骑在投石机阵营那里严阵以待,只要有骑兵从袁绍一方冲出去,必然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撤退似乎是最好且最优的抉择,但袁绍心中是认同的,出于袁家四世三公的荣耀,让袁绍给林北这个泥腿子低头,这是断然不可能的事情。
一时间袁绍的大营之中再度的陷入了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