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武汉阴云江北移防启新程
第132章武汉阴云江北移防启新程
台儿庄大捷后,蒋介石政府希望“乘胜扩大战果”,向徐州地区增加了兵力(约20个师至45万人),试图稳定战线。但当察觉日军更大合围企图后,5月15日决定放弃徐州,命令第五战区部队分五路向豫、皖、鄂地区突围。李宗仁指挥部队,利用豫东、皖北的麦田青纱帐和夜间行军,成功跳出了日军包围圈
1938年6月15日,日本御前会议正式决定实施攻占武汉的作战。6月中旬至7月初,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制定和完善了武汉保卫战的作战计划,具体作战方针是:在武汉外围布置主力军,利用鄱阳湖和大别山以及长江两岸丘陵湖沼等有利地形进行持久战。
在徐州失守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增强指挥机构与作战能力,决定调整作战序列,于1938年6月中旬新编第9战区。同时决定以第5、第9两个战区所属部队保卫武汉。各兵团部队自6月开始分别利用鄱阳湖、大别山脉等天然屏障,组织防御,保卫武汉。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六月中旬,武汉。
长江的闷湿气息裹挟着山城特有的燥热,弥漫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临时所在的建筑群间。即便已是傍晚,蝉鸣依旧声嘶力竭,仿佛预感到一场更大风暴的临近。会议室内,电风扇徒劳地搅动着凝滞的空气,巨大的军事地图铺满了整面墙壁,上面密布的红蓝箭头与标注,昭示着这座临时首都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蒋介石身着夏季薄呢军装,背对着众人,目光死死盯着地图上江淮与武汉之间的广袤区域。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发出沉闷的哒哒声,显示出内心的焦灼与权衡。
“委座,”军政部长何应钦的声音打破了沉默,他拿着一份刚汇总的情报,语气凝重,“日军华中派遣军主力虽在徐州会战后进行休整补充,但其战略意图已愈发明显。畑俊六将其指挥部前推至合肥,第2军(东久迩宫稔彦王)所辖第3、第10、第13、第16师团等部正在皖西、豫南地区频繁调动,其先头部队已与我在大别山北麓前沿警戒部队发生交火。所有迹象表明,其兵锋直指武汉。北路日军,沿大别山北麓西进,企图经六安、固始、潢川,突破信阳,沿平汉线南下,从北面威胁武汉,此路尤为凶险。”
他顿了顿,继续道:“而我军在北岸,自第五战区主力转移后,防御纵深不足,兵力尤显薄弱。李德邻(李宗仁)虽竭力布置,然可用之兵捉襟见肘。北岸门户若开,武汉危矣。”
一旁的军令部长徐永昌补充道:“目前北岸虽有于学忠、冯治安、张自忠等部节节抵抗,但战线漫长,急需一支有力部队填充关键防区,稳固防线,尤其需要一支能打硬仗、擅机动防御的劲旅,作为战略预备队,随时堵漏填缺。”
蒋介石缓缓转过身,面色阴沉:“有力部队?预备队?如今哪里还有什么完整的有力部队!淞沪、徐州两场大战,精华损耗殆尽!”他提到这两个名字时,明显带着不快,但随即压下情绪,“你们有何具体建议?哪个部队可以即刻调动,担当此任?”
会议室一时陷入沉默。武汉周围的部队番号虽多,但大多是新补之师或历经苦战亟待休整,真正能称得上“劲旅”且相对完整的,屈指可数。
这时,一直沉默的军政部副部长、武汉卫戍总司令兼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扶了扶眼镜,上前一步,声音清晰而沉稳:“委座,诸位,职部倒有一支队伍,或可考量。”
众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陈诚身上。
“讲。”蒋介石示意。
“便是现驻于皖东滁县、来安、天长一带休整的暂编第139师。”陈诚语出惊人。
“139师?王林那个师?”何应钦微微皱眉,“辞修(陈诚字),此师确能打,徐州南线阻敌、尤其是后来袭扰津浦线,战果颇彰。但其部成分复杂,根源……终究是那边的人。且其刚在江北站稳脚跟,正大肆扩张,此时将其调离……”
陈诚打断何应钦,语气转为严肃:“正因为其能打,才应用在刀刃上!武汉安危,重于一切!目前北岸防线,缺的就是这样一支战术灵活、作风顽强的部队。观其此前作战,极擅利用地形进行机动防御和袭扰,正适合填补北岸丘陵水网地带的防御空隙。此其一。”
他话锋一转,声音压低了几分,却更显锐利:“其二,正如敬之兄(何应钦字)所言,此师在滁县一带休整扩编,声势日盛。据报,其不仅在军事上清剿日伪、控制乡村,更在政治上广泛发动群众,建立组织,推行其政令。来安、天长、盱眙、高邮四县之地,几成其‘熟地’。若再任其发展下去,恐非国家之福。此番借武汉保卫战之机,将其调至北岸正面战场,一则可增强防御,二则亦可借此……削其根基,免生尾大不掉之患。此为釜底抽薪之策。”
陈诚的话,如同投入平静水面的一块石头,在会议室里激起层层波澜。何应钦、徐永昌等人面露沉吟,显然都听懂了陈诚的弦外之音。
蒋介石的目光闪烁不定。他对王林及其部队的感情极为复杂。一方面,这支队伍屡立奇功,确是一把锋利的快刀,尤其在当前用人之际;另一方面,这把刀却握在他人之手,其忠诚度始终是他心头一根刺。陈诚的建议,既解决了眼前的军事难题,又暗含了长远的政治考量,可谓一举两得。
他沉默片刻,终于开口,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嗯,辞修所言,确有道理。武汉安危,系于全局。一切个人、局部,皆需服从此大局。命令: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暂编第139师,即日起暂隶第五战区,限期开赴长江北岸霍山、六安一带布防,归入江北兵团战斗序列,负责迟滞由六安、商城方向西进之敌,巩固北岸防线,确保武汉侧翼安全。”
他顿了顿,加重语气:“电令中需明确:139师主力必须即刻开拔,不得以任何理由延误!军情紧急,违令者,军法从事!”
“是!”陈诚、何应钦等人齐声应道。
蒋介石最后看了一眼地图上皖东的那片区域,眼神复杂。他希望这把刀在武汉的战场上能再创奇迹,更希望这场硬仗能顺势磨掉这把刀不该有的锋芒。
老山深处,139师师部。
虽值盛夏,但山林间绿荫蔽日,师部所在的岩洞内依旧透着几分清凉。王林正与政委王光道、参谋长钟光邦对着地图研判江北日军最新动向,机要参谋匆匆而入,将一份译好的电文呈上。
“师长,政委,总部转国民政府国防部急电!”
王林接过电文,目光快速扫过,眉头微微蹙起,随即又将电文递给了王光道和钟光邦。
电文内容简洁而强硬:着令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暂编第139师,即刻起暂隶第五战区,限期开赴长江北岸霍山一带布防,归入江北兵团战斗序列,负责迟滞可能由合肥六安方向西进之敌,巩固北岸防线,确保武汉侧翼安全。末尾更是强调“军情紧急,违令者,军法从事!”
王光道看完,与钟光邦对视一眼,沉吟道:“国防部的命令……看来武汉北面压力巨大,李长官(李宗仁)那边确实缺兵少将,需要我们这把尖刀顶上去。”
钟光邦推了推眼镜,看着地图上霍山的位置:“霍山地处大别山东北麓,是日军从合肥方向西进,迂回攻击武汉的必经之路之一。地势虽算不得一夫当关,但丘陵起伏,水网交织,利于我军发挥机动防御和游击特长。只是……我们这刚经营起来的四县根据地……”
王林手指敲了敲桌面,目光沉静:“武汉安危关系全局,这个命令,必须执行。根据地是我们的根,但不能为了守根,就不顾整个大树会不会被砍倒。去了北岸,同样是打鬼子,同样是保卫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决断:“去,是肯定要去。但怎么去,要好好筹划。通知各旅旅长、各支队长,团级以上干部,火速来师部开会!”
“是!”
几个小时后,师部岩洞内将星云集。陈阿海、孔杰、李云龙、丁伟、黄木生、周志明等主要将领悉数到场,加上各主力团团长、直属部队主官,济济一堂。众人刚从各自防区赶来,身上还带着战场硝烟和奔波的风尘,但眼神锐利,精神饱满。
王林没有废话,直接将国防部的命令和师部的决定告知众人。
话音刚落,李云龙第一个嚷嚷起来:“好啊!总算有硬仗打了!天天摸鱼抓虾(指小规模游击袭扰),老子的大刀都快生锈了!小鬼子想从北边摸武汉的屁股?问过咱139师没有!”他摩拳擦掌,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第132章武汉阴云江北移防启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