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傅杨彪,颤颤巍巍起身。
【作者题外话】:“部曲”是中古社会的重要构成。
部曲二字,最初指两汉军队的建制单位。
按汉制,大将军营有五部,设校尉及军司马;部下有曲,设军侯。
大将军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比六百石。
--《续百官志》
汉末魏晋,部曲逐渐脱离本意,演化为“私人武装”的代名词。
部曲的记载,在《后汉书》、《三国志》、《晋书》中俯拾皆是。
在农业文明的环境下,佃户与游侠依附于地方豪强,形成附庸性质的群体,本不足怪;但部曲的出身则比较值得注意,他们往往来自领军者的“乡里”或“州里”。
乍看之下,豪强招募家乡的子弟兵,本身并不奇怪;但背后逻辑,其实并不简单。
如果仔细梳理史料,会惊讶地发现,无论集团势力壮大到何种程度,卫戍安全工作,也一定会落在集团首领的“乡党”身上。
类似案例极多,不能一一穷尽。
这一点十分反常。
按理说,集团形成规模之后,便应该任人唯贤;或者说,集团能够形成规模,本身就离不开任人唯贤。
但在《三国志》中,这一理论并不成立,尤其在军权方面,曹刘孙均表现出严重的排外色彩,一味任人唯亲。
咱们来谈一谈这种特殊现象的幕后逻辑。
个人认为,这种任人唯亲的习俗,与“地方乡音”有很大关系。
部曲既是私兵,那往往与部曲帅籍贯相同。
理由十分简单。
古代交通极不发达,绝大多数百姓,不得不终身困守乡里。
他们即使婚配,也是寻找本地的外姓家族,也因此形成各式各样的宗族势力。
以考古成果而论,今安徽亳州的曹氏宗族墓葬群附近,有大量夏侯氏与丁氏的墓葬,而夏侯氏与丁氏,又恰恰是曹氏的姻亲。
在曹氏的墓葬之中,还发现过篆刻着“夏侯右”字样的墓砖,可知三家频繁为婚。
注:墓砖字样,见吴金华《三国志丛考》;夏侯氏与丁氏墓葬群记载,见马艳如《曹操宗族墓葬出土玉猪鉴赏》。
以史料记载而论,文德郭皇后(魏文帝孝子丕的皇后郭女王,不是曹叡的皇后郭贱人!
)得势时,其母家成员刘斐,与外乡士人通婚。
郭太后因此警告“诸亲戚嫁娶,自当与乡里门户匹敌者”。
可见即使贵为一国皇后,也需要遵循类似传统,跨地域通婚,彼时并不多见。
(郭)后外亲刘斐,与他国(国即郡)为婚,(郭)后闻之,敕曰:“诸亲戚嫁娶,自当与乡里门户匹敌者,不得因势强与他方人婚也。
”
--《魏书文德皇后传》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