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鞅亡(逃亡)秦,吴起奔楚,孙膑逃齐…
魏国从此成为战国第1人才输送基地,其子魏惠王又望之不似人君,魏国早早便退出争霸行列。
继承人的重要性,由此可见1斑。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袁绍对于骚扰曹操后方,确实下过1番力气。
比如他曾派遣刘备率游军入汝南(袁绍老家)联络地方宗帅与黄巾支党,在曹操后方开辟第2战场。
关于这1点,在《先主传》、《满宠传》、《李通传》中均有体现。
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公应绍。
(袁)绍遣先主将兵,与(刘)辟等略许下。
--《蜀书先主传》
昔袁绍之难,自许、蔡以南,人怀异心。
(李)通秉义不顾,使携2率服,朕甚嘉之。
--《魏书李通传》
可见沮授之聪慧,与袁绍之愚昧,均非实情,实际与史料剪裁密切相关。
注意:剪裁手法,发明于华夏神州。
在《袁绍传》中,沮授被擒之后,“谋还袁氏”,因此被杀。
沮授不及(袁)绍渡,为人所执,诣太祖,太祖厚待之。
后(沮授)谋还袁氏,见杀。
--《魏书刘表传》
实际按《献帝传》记载,“太祖与沮授有旧”。
在此背景之下,《魏书》对沮授的极力赞美,也便合乎情理。
(沮)授大呼曰:“授不降也,为军所执耳!
”
太祖与之有旧,逆谓授曰:“分野殊异,遂用圮绝,不图今日乃相禽也!
”
--《献帝传》
沮授既是曹操的朋友,又是袁绍的谋主,同时见证了袁绍“刚愎自用”的1生,可谓绝佳的宣传素材。
最重要的是,沮授被曹操砍了脑袋,因此也没人能再“证明”或“证伪”彼时的实际情况。
这1点,至为关键!
死无对证嘛!
官修史料有利有弊,其中最大的弊端,便是所有的辞令立场,全部来自胜利者,失败者是没有话语权的。
这种现象在纪传体史书当中,体现在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
宏观层面上,失败的军阀,大抵会被塑造为反面人物。
比如陶谦“昏乱忧死”,袁术“奢淫放4”,吕布“轻狡反复”,公孙瓒“坐待夷灭”。
至于张杨等人,干脆被称作“匹夫之不若”,竟连凡人的资质都达不到。
陶谦昏乱而忧死,张杨授首于臣下,皆拥据州郡,曾匹夫之不若,固无可论者也。
--《魏书卷8》赞语
微观层面上,军阀内部的文武将校,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其作用会被无限放大,甚至会出现“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怪异记载。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