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黄帝内经灵枢集注瘚病篇 > 第25部分(第2页)

第25部分(第2页)

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此句宜衍当以下文接上节)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

真气不能周。故命曰周痹。故

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 坚。转引而行之。( 音掣)

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则腠理开。开则抵深而入于分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此邪在于分肉。而厥逆于脉中。故内不在脏。而外未出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命曰周痹。真气者。五脏元真之气。三焦通会于肌腠之间。

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邪沫凝聚于腠理。则真气不能充身。故曰周。谓因痹而不周也。

下之六经。谓脏腑十二经脉。本于足而合于六气也。夫邪在于分肉。则分肉实而经脉虚。厥逆于脉中。

则经脉实而分肉虚。故当视其虚实而取之。此刺周痹之法也。大络之血。结而不通。邪在于大络也。

及虚而脉陷空者。络气虚而陷于内也。熨而通之。启其陷下之气通于外也。 坚者。络结而掣 坚实。

故当转引而行之。此调治众痹之法也。张开之曰。邪在分肉。内则入于脉中。外则出于皮肤。故曰外未发于皮。谓经脉分肉之邪。当仍从皮毛而出。

黄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九者经巽之理。十二经脉阴阳之病也。

事者。谓揆度奇恒之事。盖邪在于皮肤。留而不去。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恒之病。

故帝曰余已得其意矣。谓得其邪在分肉经脉之意矣。亦得其事也。言亦得知其邪在大络之事也。九针者。

乃经常巽顺之理。所以明十二经脉阴阳之病也。沈氏曰。观帝所言。谓九针之论。乃经巽之理。所以明人之阴阳血气。终始出入。应天地之大道。学人当于针中求理。勿以至理反因针而昧之。圣人立言之意。其庶几乎。

卷四

口问第二十八

属性:黄帝间居。辟左右而问于岐伯曰。余已闻九针之经。论阴阳逆顺。六经已毕。愿得口问。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口传也。黄帝曰。愿闻口传。岐伯答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散。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论不在经者。请道其方。

九针之经。谓上古之针经。帝欲于经传之外。而有口传心受者。阴阳六经之外。有别走其道者。

外因内因之外。有奇邪之为病者。故设此问。辟左右者。此上帝之所贵。非其人勿传也。伯言百病之生。不出外内二因。外因者。因于风雨寒暑。内因者。因于喜怒惊恐。饮食居处。皆伤营卫血气。阴阳经脉。若不在经者。请言其所在之病。

黄帝曰。人之欠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

阳者主上。阴者主

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泻足少阴。补足太阳。(数叶朔欠江左谓之呵欠)

此论阴阳之气。上下出入。阳者天气也。主外主上。阴者地气也。主内主下。然又有升降出入之机。而人亦应之。人之卫气。日行于阳。夜行于阴。行于阴则阳气在内。阴气在外。阳气在下。阴气在上。夜半一阳初升。至天明卫行于阳而寤。然在下之阳气。未尽行于上。阳欲引而上。阴欲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此阴阳之上下也。日暮在外之阳气将尽。而阴气渐盛。则目瞑而卧。平旦在外之阴气将尽。而阳气渐盛则寤矣。此阴阳之外内也。当补足太阳以助阳引而上。泻足少阴以引阴气而下。少阴太阳。标本相合。为阴阳之主宰。

黄帝曰。人之哕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补手太阴。泻足少阴。

此言人之所受谷气。由胃气之布散于天下者也。胃为水谷之海。肺属天而外主皮毛。谷入于胃。

乃传之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是入胃之水谷。

藉肺气转输于皮毛。行于脏腑。如肺有故寒气。而不能输布。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于胃。而胃腑不受。复出于胃。故呃逆也。夫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是在下之寒水。上通于天者也。故当补手太阴。以助天之阳气。泻足少阴以下肺之寒邪。肺之寒者。乃肾水之寒气也。此篇论人身之应天地阴阳。奇邪之走空窍。非外因之形寒。亦非饮冷之寒气也。

姚士因曰。按金匮玉函云。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盖橘之色黄臭香。味甘而辛。乃中土之品也。辛兼走肺。皮性走皮。是助胃气走肺而外出于皮毛者也。竹性寒而凌冬不凋。得冬令寒水之气。

用茹者。助水气之营运于肤表。不凝聚于肺中。配人参甘草生姜大枣。以助中土之气。先圣立方之法。咸从经义得之。学人引而伸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黄帝曰。人之唏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阴气盛而阳气虚。阴气疾而阳气徐。阴气盛而阳气绝。故为唏。补足太阳。泻足少阴。

此论阴阳之不相和也。太阳少阴。乃水火阴阳之本。雌雄相合。标本互交。若阴气盛而阳气虚。

则阴气疾而阳气徐矣。阴气疾而阳气徐。则阴气不能相将。而阴与阳绝矣。故当补足太阳之阳。泻足少阴之阴。以和其阴阳焉。唏者。欷 悲咽也。盖阳气盛则多喜笑。阴气盛则多悲哀。

黄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

补诸阳。

此言阳气之在外也。诸阳之气。主于肌表。故寒气客于皮肤。藉阳气以化热。若阴气盛而阳气虚。则为振寒战栗。当补诸阳。诸阳者。三阳也。吴懋先曰。寒气即太阳寒水之气。故当补诸阳。

黄帝曰。人之噫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补足太阴阳明。一曰补眉本也。

此言土位中央。而气出于上下也。寒气客于胃。厥逆之气。上走心为噫。得后气则快然如衰。

是厥气出于胃。

从脾气而上下散。故当补足太阴阳明。以助其分散焉。眉本乃足太阳之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