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中毒解毒的始末。跟陈家的兴衰息息相关。陈浩早在家书里用隐晦的笔墨提及。陈正德自是知晓。“这毒药一道。非正途。我辈行医人行医济世。当然不能学对其了解也就不多。不过。我行医几十年。咱们陈家又是数代行医为生。手底下的病人经过的多了。免不了就诊治过一些各种各样中毒的患者。有的是被人投毒。有的是进山做事被毒物咬了。有的是不小心误食了有毒的东西。咱们要救人。救人就对症下药。首先对毒物有所了解。才能谈的上施治救人。经验这东西慢慢积的多了。关毒药这方面。也就有些耳闻。”
“这世上的毒。千变万化。真要往深里说。我也说不清。大抵分三种。一种是霸道的。稍有沾染即夺人性命。见血封喉。根本就不给你一;施救的机会。一种呢中毒后让痛苦。病人有种种不适的症状。要是时间拖的不久。或碰上高明的医生。兴许就能捡回条命。还有一种。就是你说的慢性药。没有到致命的量。只会使人觉的身虚体弱。误以为生的是别的病。一旦到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往往是中者无救。有些秘药。至死也让人察觉。病人是因毒害病。四阿哥当年中的就是这么一样毒。很危。错非你那匪夷所思的法。是万万救不回来的。”
“要说这害人的东。宫里边的神通广大。有心琢磨的话。还真是琢磨出了几种害人的道道。不过知道的人本来现在的皇宫。原先的老人不多。知道的人就更少了。平素小心。仔细入口的东西。”
“爷爷。是不是有|种毒。嗯。怎么说呢。就是原本两东西。分开来吃呢。都是无害的。甚至是补药类的。有天不小心误食了另一种或者误接触了另一种。突然就变成致命的剧毒。而且很少有人知道?”
第三卷 咫尺天涯 第五十八章 非议
月初六,陈旭日依例入宫。
此时,外面正是草长莺飞,蜂飞蝶舞,处处洋溢着明媚春光,而紫禁城里边,高高的城墙遮住了这一切,绿色植物的稀少,使得这明媚春光并未给居于其中的人带来多少好心情。
连着几天了,顺治的脸色都绷的紧紧的,连带的宫人内侍说话做事都加了几分谨慎,惟恐一个不小心,给自己惹来无妄之灾。
顺治心烦的原因很多,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字:钱!
朝廷没钱了!
眼下虽说偏居贵的南明永历小朝廷已经被灭,残部逃入缅甸,顺治去了如梗在喉的心腹大患,主力军队回调,郑成功偏居海外一隅,对朝廷再构不成威胁,其余一些零星的反叛虽时有所闻,倘要一一清剿,不过是时间问题。
但是,连着数年用兵,尤其年和去年,动作频繁,俗话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这行军用兵,打的就是钱,吃穿和军饷,样样都马虎不得。军资耗费之巨,使得国库彻底空虚,频频告急。
自去年至今,廷在要不要入缅甸追击永历残部的问题上争执不休,顺治的意思是要一鼓作气,挥兵直追缅甸,彻底消灭永历残部,以免他日有人借此东山再起,给朝廷带来纷扰,也才能真正实现国内由南到北的统一大业。
但现实却给扣了一盆又一盆冷水。
亲政以来励精图治心经营的一点经济上的积累,在这几年的征战中消耗怠尽,用兵胜利的风光背后,是一个千疮百孔的时局,实际上朝廷自上而下陷入兵困民穷、财政面临崩溃的困境。去年下半年,郑成功举兵北上,围攻金陵的事件虽然很快平息,但事件中大批官民倒戈相向,却反映出江南民心仍然不稳,亟待收拾。
今年三月顺治开展京察大计。剔除贪庸。整顿吏治。同时追究江南从逆官员。清理人心。
然而使他忧心。且眼下最是急迫地还是钱财地问题。
去冬少雪。彼时顺治多次召人垂询。担心今岁再逢荒年。
终是担心什么来什么。入春至今滴雨未下。冬麦歉收。春播无望。京畿大旱已成定局。
而各地送交地行文亦不乐观。一个个忧心忡忡。要么是请款修渠引水。要么是请款救民么就是请粮济民于水火……
朝廷辖下官员虽多。却是各司其职。但有忧急不能解。便绘之行文。奏疏于天子。只把一道道难题难章丢至顺治手里。
春播不及,夏灾秋灾势不能免,这是关乎万民生计乃至生死之大事,顺治不敢轻忽。为了不使各地方官员迟报瞒报谎报灾情,使得饥民起事造反,给时局带来动荡差人拟旨,制定了迟报瞒报灾情处分条例。规定:凡各直省有灾,先以情形入告,夏灾限六月、秋灾限七月上报。州县官如逾半月以内者罚俸六个月,一个月以内者罚俸一年个月以外者降一级,两个月以外者降二级三个月以外者革职。
抚按道府官以州县报到之日为始,若有逾限例一体处分……
所谓“病急乱投医”。
顺治为着心中烦闷,数次问计于陈旭日。
他寄希望于无所不能的天神:给他以指点,不要让他在苦闷中一个人苦苦撑持。
在这种君臣交流的过程中,陈旭日成功使得顺治越来越亲近于自己。皇帝也是人,现在不过就是一个二十三的年轻人,他烦恼极多,却找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