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世界一切女人,称我名号,厌恶女身,舍命之后,更受女身者,不取正觉。况生彼国,更受女身!根缺者亦尔。
做个总结,极乐世界是没有女人,没有这个女众的果报。经典的意思是说,女众的果报,她障碍多,修学佛法的障碍比男众多,所以她的业障会比较多。但是这个女众她有一个优点,就是她障碍多,就容易启发道心。所以女众比男众精进,是这样子。
不过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说,诸位要知道一个问题,这个是一个重要的观念。在整个十方净土当中,每一尊佛的发愿是不同。大部分的净土都摄受三乘人,就是声闻众、缘觉乘、菩萨乘。但是阿弥陀佛的净土,他不摄受二乘人,诸位要注意,二乘种不生。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只有提供给生起大乘善根的众生去往生,去受用的,这个地方要注意。所以三辈往生,一定要发菩提心。
菩提心这个地方,诸位要好好学习,它是一个很重要的课程;我简单的讲一个观念就好,因为这个要讲也是要讲很多。菩提心的意思就是说,菩提心不是成佛之后才发,你现在是一个苦恼众生,就要发起这样的菩提心。就是你在你的生命当中,你要生起两个希望:第一个上求佛道,第二个下化众生。第一个,你对无上菩提的追求,生起好乐心。就是你身为一个人,你觉得不满意,我要进步,我不想自甘堕落。第二个,对无量无边的众生要有悲悯心。这就是菩提心。
换句话说,虽然我们身为净土者,在祖师大德的开示,为了要我们专心,我们可能刚开始会选择专心念佛,专心选择几个法门,先跟弥陀感应道交,先完成我们短期的目标,到净土去以后,再成就其他的功德。但是诸位要知道一点,你暂时不能修习很多的善法,但是你内心当中对所有的善法,都要保持随喜,这个很重要;你不能去伤害你的菩提心。
因为你到净土去以后,你为什么到净土去呢?其实你是为菩提道而求生净土,净土是你成佛之道的其中一个规划;其实严格来讲,我们真正的目的不是要到净土去,我们的目的是要成佛。那么为什么到净土去呢?因为我在娑婆世界会退转,我对来生没有把握。如果我们今天修净土的学者,我们暂时不能修其他的善法,那么你对其他的善法产生排斥,甚至于口出毁谤,以后你到了净土去,或者你以后修学这个善法,你就坏事了,你给自己障碍。
因为在佛经上说,你谤这个法门,比如说人家诵《法华经》,你诽谤说,你诵《法华经》没什么了不起;以后你修习这个《法华经》的法门,你就障碍重重,到时候你还是要忏悔。所以我们一个有智慧的人,说是“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个是迟早的事情。那么我们刚开始,会选择自己重要的东西先学,这是对的。修行一定是stepbystep(循序渐进),一定有次第。但是诸位要注意你的心态,你对于一切的善法都要随喜。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就是,十方一切诸众生,不要说是出世的善法,有人修慈善事业,乃至于外道能够修慈善事业,我们也随喜。十方一切诸众生,人天的善法,二乘有学及无学,二乘人修习出世的道,也要随喜,一切如来与菩萨,大乘的功德也要随喜。那么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这样子对你自己有决定的好处,因为你迟早要修学这个法门,你刚开始就为你自己未来的因缘,先结一个善缘。
如果一个人,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解上说,他提出一个问答。说有一个人他对无上菩提没有好乐心,对圣道没有好乐心,他的生命就是享受这个世间的五欲的快乐,但是他愿意到净土去。这个人可以去吗?为了这个五欲的快乐,为了享受快乐而求生净土;昙鸾大师说这个人不可能去。因为你跟弥陀的本愿不相应,什么都要心心相应。阿弥陀佛的心是大乘的心,你是二乘的人,或人天乘的心,你这个没办法跟本愿相应。
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一个观念,虽然我们刚开始不能够修习无量的法门,但是只要是善法,我们一定要随喜;而且你内心当中,永远保持对无上菩提的好乐,对法界众生的悲悯。这个是很重要的关键。
这个就是三辈往生,一定要发菩提心。
甲十、如何修行疑。乙一、征问
今欲决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业,以何为种子,得生彼国?又凡夫俗人皆有妻子,未知不断婬欲,得生彼否?
我们今天已经下定决心,知道这个生死流转的痛苦,我们为了菩提道而求生净土,那么应该在因地修何行业?前面是讲观照,这个讲行动力;以什么功德为当作净土的因种,而能够求生净土。另外一个呢,身为一个在家居士都有妻子,如果不断婬欲,是不是可以往生。提出这两个问题。我们看智者大师的回答:
乙二、释疑
欲决定生西方者,具有两种行,定得生彼:一者、厌离行;二者、欣愿行。
净土法门很注重这个厌离跟欣求,在一般的难行道的法门,它偏重在无相行。智者大师说,修行有两个法门:一者无相行,一者有相行。所以天台宗它很排斥取舍,因为你一取舍,就有得失对立,就跟真如不相应。但是净土法门这个地方是不同的,净土法门是偏重在有相行,它要你取舍。那么在取舍方面呢,第一个,我们要厌离娑婆,对娑婆世界的苦跟杂染要厌离。第二个,对极乐世界的安乐跟清净要欣求。这个是我们修习净土的一个根本的愿力。
好,首先我们看厌离:
一,言厌离行者:凡夫无始已来,为五欲缠缚,轮回五道,备受众苦,不起心厌离五欲,未有出期。为此常观此身脓、血、屎、尿,一切恶露、不净、臭秽。故《涅盘经》云:如是身城,愚痴罗剎止住其中。谁有智者,当乐此身?又经云: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不净,扼缚痈疮等,根本无义利。又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此谓厌离行。
这个是很重要,就是我们在修净土的时候,你要透过你的观照来生起厌离。你应该怎么观照呢?就是说,我们之所以流转,在三界里面流转,而每一个流转都积集很多的老病死的痛苦;这个流转不是上帝的安排,是因为我们贪着五欲的快乐。由于这个五欲的快乐,这么短少的快乐,我们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经典上说,譬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说凡夫就像小孩子一样,因为贪着刀锋上的蜂蜜。刀锋上的蜂蜜,事实上是很少很少,不可能让我们吃的饱,但是我们为了刀上的蜂蜜,用这个舌头去舔蜂蜜,却把舌头给割伤了。
这意思就是说,事实上我们在做一个人,是很多很多的痛苦,快乐的地方很少;但是为什么他愿意继续流转呢?因为他老是看到那些短暂的快乐。就是说虽然他付出很痛苦的代价,但是他有一些短暂的快乐,所以他为了追求这些短暂的快乐,还是愿意流转;就是为了那个刀上的蜂蜜,他还是愿意这个舌头被割伤。我们应该要觉悟,生起厌离五欲的心情。
在整个五欲当中,以男女的欲望是最为严重。所以应该观察这个色身是脓血屎尿,种种不净。意思是说身为一个居士,我们也应该要注意今生的因缘,有一些男女的欲望,男女的事情。不过这个意思就是说,你即使不能够马上断除这个男女的事情,你内心当中一定要对这件事情生起厌离之想,否则你不可能跳出来。
厌离之想主要就是修不净观。佛法意思就是说啊,我们男女色身的贪爱,那个男女的欲望是来自于颠倒,根源来自于颠倒,我们认为这个色身是清净美妙的——净颠倒。佛陀说你应该要观察观察,不要颠倒。怎么观察呢?这不净观的意思就是说啊,我们很容易被我们这个色身外面这一层皮所蒙蔽;那么我们应该把这一层皮把它剥开来,也把肉给剥开来,会看到我们男女的色身,其实里面是脓血屎尿,一切恶露不净臭秽的东西,没有一个是可爱的东西。佛陀是透过不净观,来调伏我们这种欲望。
由这种欲望调伏,我们就可以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我希望能够在我未来生命当中,不要再去受生这种污秽的男女色身,我希望能够往生到净土,受持这个清净的法性生身。你内心当中透过你的不净观的观察,生起对五欲的这种色身的厌离。这个是第一个厌离行。
当然我们凡夫的心情跟佛陀很多的法,也是相违背的。如果我们学佛久一点,你会发现,佛陀说的话跟我们平常的思想是有点冲击的。刚开始你会觉得,好像佛陀说的话跟我平常的观念、看法,是有差距;但如果你能够如实的去修行,照着佛陀的话去观察,你会发觉我们过去真的是颠倒,佛陀的话是正确的。你会有这种感觉。
二,明欣愿行者,复有两种: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者、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
前面的修行是对于娑婆世界的厌离,这第二个,是对于极乐世界的欣求。欣求当中,这个地方智者大师欣求的内涵有两个:第一个先明求往生之意。先说明我们往生的目的,我们往生的动机;当然这个地方就是为了菩提道,为了菩提心而求生净土。这个是我们求生净土的一个远程的目标。第二个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第二个近程的目标,就是为了要成佛,就是我应该要先到净土去。所以,第二个是一种近程的目标。
我们先说明远程的目标:
明往生意者:所以求生净土,为欲救拔一切众生苦故。即自思忖,我今无力,若在恶世,烦恼境强,自为业缚,沦溺三涂,动经劫数。如此轮转,无始已来,未曾休息,何时能得救苦众生?为此求生净土,亲近诸佛,若证无生忍,方能于恶世中,救苦众生。故《往生论》云:言发菩提心者,正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则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则是摄众生生佛国心。
我们求生净土的第二个观照,就是你要发起一种要使令自己生命增上的心。就是说,你自己有一种愿作佛的心;你对于现前的果报,对于现前的生命现象,你感到不能够满意,不得少为足。你内心当中,从人的法界你开始要跳脱出来,希望追求佛的法界,你有一种要成佛的那种意乐,这个是最重要的。
那么成佛,你也可以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流转,像藏传佛教的仁波切一样转世,为什么要到净土去呢?这以下就说了。我是一个烦恼粗重的众生,假设我在娑婆世界,很容易为烦恼所转,继续的造业,又继续的流转下去,我自己还没有那种能力来抗拒烦恼,所以我为菩提道而求生净土。所以求生净土的第一个,你要能够生起这样的愿力,要有成佛的愿力。
二、明欣心愿求者:希心起想,缘弥陀佛,若法身、若报身等,金色光明,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摄取念佛众生。又观彼净土,七宝庄严妙乐等,备如《无量寿经》《观经》十六观等。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已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此谓欣愿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