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净土十疑论白话文 > 第五集(第2页)

第五集(第2页)

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一个凡夫,刚开始选择一个清净的环境是非常重要。那么你一个法身菩萨,法身菩萨内心当中有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内心当中不住色声香味触法,所以他到哪一个地方去,对他是没有什么差别。但是身为生死凡夫,我们在选择我们未来的生命,你要慎重。一步差迟,你可能会付出很多痛苦的代价。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第一个,你得到弥勒净土的果报,那个果报体它就会有,因为那个果报就是欲界的果报,你就会有欲望。就像说,我们今天得到人的果报,你说我不吃饭,不可能。你不吃饭,你这个生命就是要死亡。因为你这个果报体,它就是一种欲界的果报体,它就是有这样的一种需求;比如说我不睡觉,也不可能。你这个果报体就是欲界的果报体。那么这样子对你的修行来说,就是一种负担跟障碍。但是你到极乐世界,那个果报体没有这个问题,没有吃饭、没有睡觉、没有这个欲望的问题。

第二个,你到极乐世界听闻佛法的因缘很多。不但是阿弥陀佛为你说法,你说我现在的心情,不喜欢人多的地方,我不到讲堂去听阿弥陀佛说法,你到山边的地方,树林的地方,“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极乐世界它的整个依正庄严都是在为你说法。

第三个,极乐世界没有女人。

所以我们从这样的比较,应该知道,不管是在因地上的标准,西方净土的标准比较低,就是去的可能性比较大。第二个,西方净土它的殊胜是超过弥勒净土。

在这个印度,印度的祖师当中,有三个祖师是很特别,就是三个师兄弟;他们这三个都是兄弟,就是唯识宗的祖师无着菩萨、天亲菩萨跟狮子觉菩萨。当然,唯识宗的学者,多分来说,他愿意求生到弥勒净土了,因为唯识学的传承,初祖就是弥勒菩萨,他讲《瑜伽师地论》。这三个兄弟,他们在生前的时候就互相约定,哪一个人先到弥勒净土去,应该在梦中给其他人一个消息,就是我到弥勒净土去了。

那么三个兄弟当中,这个老三,就是这个狮子觉菩萨先往生。但是往生了以后,这个无着菩萨、天亲菩萨等了很久,都没有听到老三的消息。后来过了几年以后,这个老大无着菩萨也往生了。诶,无着菩萨就有回来通消息,无着菩萨就在梦中,告诉天亲菩萨说,我现在已经亲近到弥勒菩萨了,在兜率天。天亲菩萨就问,老三到哪里去了呢,怎么都没有回来通个消息。

无着菩萨说,说这个狮子觉他也求生到兜率天了,古时候的印度人,多少都有禅定,那个时候的环境比较单纯。那么他到兜率天,因为兜率天它的整个天的结构是,你刚开始受生,是先受生在兜率天的外院,兜率天的外院就跟一般的欲界天的境界一样,它是放逸的境界。因为这个诸天,天人他不要工作的,他衣食自然,他肚子饿了,东西就变现出来,他的善业强。所以它这个欲界天,他的整个生命当中都在玩乐,男男女女唱歌跳舞吃东西。那么狮子觉菩萨到了外院以后,他就没有进入到内院去了,进不去,就是退转了,善根退转。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如果求生到兜率天,这当中有一个问题,就是你可能很难走进兜率天内院去。这个地方等于是把兜率天的净土,所谓的弥勒净土,跟西方净土做一个比较。

我看蕅益大师的开示,他在《弥陀要解》他讲出一个观念,他说,我们的果报有两种,一种是业果色,一种是定果色,或者讲定自在所生色。兜率天基本上它的一个本质是业果色,它还是一种业力,这个业力当然是杂染的业力所招感的果报,就像我们人界一样,这个果报体是业力所招感的。那么西方净土大家要知道,西方净土不是一个众生的共业所招感的,西方净土是弥陀的三昧力所变现出来的。“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所以极乐世界的整个外在的环境,是阿弥陀佛依止愿力创造出来的,然后我们忆念弥陀的因缘,然后再求生到那个地方去,那个国土不是众生的共业所感。所以这个地方的本质有所不同。

所以说弥勒净土,其实这句话是有一点勉强,因为菩萨没有净土。“三贤十地居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弥勒只是个菩萨,他菩萨还有一点的生相无明。那么所谓的弥勒净土,事实上是因为有弥勒菩萨在内院说法;当然有人说法,众生就容易在放逸的过程当中,容易生起道心,因为它是一个警觉的功能。那么就着弥勒菩萨在兜率天能够说法,所以安立作净土。

但事实上弥勒净土,它就是一个欲界天的果报。不像西方净土,它每一个内涵,不管是八功德水,或者宝树,或者楼阁,或者鸟类,它都是阿弥陀佛的法身变现出来。所以你内心当中跟这个净土的环境接触的时候,你不但会产生安乐的感受,而且这个安乐的感受会产生一种清净的道心。这个地方大家要注意,不同的地方。

在台湾有一个学者,这个学者很有名,看他的意思还是广学经论的。不过他提出一个问题,他说你们修净土的人啊贪图享受,你看到极乐世界去黄金铺地,你看娑婆世界,你用块木来铺地板就不错了,哪几个是黄金铺地的呢。但是他提出这个问题,表示他对净土的了解有所不足,因为在净土的庄严跟我们娑婆世界的庄严有所不同。比如说我们今天在走路的时候,我们地上看到一个黄金,我们容易生起贪心;因为这个娑婆世界的黄金是众生的业力所招感的,它的因地是杂染性的,所以它这个果报会引诱我们生起烦恼。

但极乐世界,你到极乐世界你看到黄金,你绝对不会生起贪欲心,因为那个黄金的本质,就是阿弥陀佛的法身变现的,它就是弥陀法身的一部分。所以闻是音者,或者见是色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在了解西方净土,一定要知道,它不是众生业力所感的一种色尘,它是弥陀的本愿所变化出来的一种清净的定果色。

好,我们再看第八个疑问:甲八、十念得生疑

乙一、征问

众生无始已来,造无量业,今生一期,不逢善知识,又复作一切罪业,无恶不造。云何临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结业之事,云何可通?

这个地方是说,我们的生命不是今生才有生命,我们在三界当中已经有无量无边的受生,有无量无边的生命。当然我们的生命,大部分都是在颠倒的时候过去的,颠倒的心就很容易造罪业。换句话说,我们已经累积了很多很多生死的罪业;那么凭什么在这一期的短暂的生命当中,就算是今生的生命,也造了很多的罪业。为什么在临终的,这么短暂的忆念十句的阿弥陀佛,就能够把这么重大的罪业,把它扭转过来,求生到净土,从一种业力的强弱的角度来观察,这件事情是怎么融通呢?

它意思就是说,佛法是讲因缘法,那么因缘当然主要就是业力的因缘,佛法是不同意上帝在主宰我们的生命。佛法是认为,你有什么样的果报,都是跟你过去的行为有关系,就是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是自作自受,别人没办法去干扰我们的果报。那么我们过去当中造的罪业这么的重,为什么临终只有十念,就能够转变这个业力。他提出这个疑问。我们看智者大师的回答:

乙二、释疑

汝以无始已来,恶业为重,临终十念为轻者,今以道理,三种校量,轻重不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云何为三?一者在心,二者在缘,三者在决定。

智者大师,他从佛法的这些教义,来开显这个业果的轻重。那么业果的轻重,事实上我们应该从三个角度来加以分析:第一个是从内心的角度,你在造业的时候那个心。第二个是你所造业的环境,比如说你今天杀人,是犯了杀生,当然杀生就有一种杀害的嗔心;那么你去杀一个圣人,跟杀一个凡夫,那这个果报就不同;你杀一个人,跟杀一只蚂蚁,这个业也不同;所以外在的境缘也是一个因素。第三个是决定。你在造业的时候,内心是不是坚固、决定,这也是不同。

好,我们看第一个:

在心者:造罪之时,从自虚妄颠倒生;念佛者,从善知识,闻说阿弥陀佛真实功德名号生。一虚一实,岂得相比?譬如万年暗室,日光暂至,而暗顿灭。岂以久来之暗,不肯灭耶?

这个地方,我们临终能够以十句佛号来扭转无量的业力,第一个主要的因缘就是心。这个地方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大家要注意听,你如果以下的道理听的懂,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大乘经典上,对心的描述,它提出了两个不同的差别:一种叫真如心,一种叫生灭心。当然我们凡夫的心都是生灭心,就是一种虚妄的心,颠倒的心。那么真如的心,它是从我们内心的深处的佛性自然流露出来的,叫真实的心。

这个意思就是说,真实能够破除虚妄,这点很重要。就是理论上来说,我们造业的心,应该是数量比较多。就是我们在无量劫流转当中,我们真正能够遇到佛法,真正生起觉悟的心,那个比例不多。大部分的生命都是在颠倒中,这样度过去了。那么为什么我们修行能够成佛呢?三大阿僧祇劫,事实上我们在造业的心都不止三大阿僧祇劫。

在经典上强调一个观念,因为我们在修学佛法的心是觉悟的心,而觉悟的心是真实的;那么你造业的那个心是虚妄的,真实能够破除虚妄。这个地方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当然我们一般的,我们学教理的人,对这个观念比较不重视,但是禅宗就很重视,禅宗在修行,他要你先了解一个观念,就是“云何是你的本来面目?”

就是说,如果我们平常有在静坐,回光返照我们这一念心,你会发觉我们这一念心,有善的功能,有时候我们会起慈悲心;但是也有恶的功能,有时候我们会生起贪欲的心,瞋恚的心,各式各样负面烦恼的心,我们的心有善的功能,有恶的功能。但是有一个地方重要,就是到底我的本来面目是什么?这些所谓的善的功能,恶的功能,都是外在环境的熏习而成就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