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争龙道免费阅读 > 第235部分(第1页)

第235部分(第1页)

便是他可以从其它地方调来更多的军队,也没法在关中筹措到足够的兵粮。

所以既然现在无法阻挡唐军攻向京师,那么他干脆就裹挟了傻皇帝在唐军攻至京师之前,逃离了京师,临走之前将京城之中的所有值钱的东西都搜刮一空,带着三万兵将,护送着傻皇帝和皇帝的嫔妃,朝着中都洛阳逃去。

而且为了给唐军添堵,豫王更是丧心病狂的临走之时,在京城中放了一把大火,将皇宫干脆一把火烧掉,把所有可以吃的东西都给带走,丢给了唐军一个巨大的烂摊子。

另外豫王还下令,驻守在关中各地的麾下兵将,也都撤离关中,但是要求他们在撤退的时候,把能带走的东西都带走,特别是粮食,如果带不走的话,就直接就地烧毁,也不留给地方的百姓,省的唐军有机会就粮于当地。

周成率军抵达京城的时候,京城之中依旧是狼烟滚滚,城中的百姓哭嚎声响彻了天际,派人进城查勘了情况之后,周成气的跳脚大骂,咬牙切齿的发誓要活剥了豫王这个混蛋。

虽然西路军攻取关中很容易,但是在攻下了关中和京师之后,却得到了一个巨大的烂摊子,那些被派往关中接收地盘的官吏们一个个看罢了各自辖地的情况之后,是叫苦不迭,现如今的关中,和富庶的蜀地相比,简直堪称人间地狱一般。

原本人口十分密集的关中地区,很多州县的人口比以前减少了一大半,甚至于有些县的人口,比之以往减少了八成之多,无数的田地被撂荒,现在长满了荒草,十里八村走一趟下来,有时候连一个青壮都见不到,年轻人要么被拉去当兵了,要么就被杀掉了,要么干脆逃走了,剩下的皆是一些老弱妇孺,实在是跑也没地方跑,像野人一般到处东躲西藏,靠着挖野菜剥树皮凄惶维持生命。

看得那些新到任的官吏们无不泪流满面,捶胸顿足大呼他们来晚了,纷纷要求尽快运来粮食赈济灾民,恢复农耕。

对于这样的情况,李霖其实早有准备,这些年关中一带的情况,活动在关中一带的密谍司细作不断的禀报给他,所以在他令周成率领西路军攻打关中的时候,其实就已经为西路军在蜀地里筹措了海量的粮食,分批运往利州储备。

随着西路军一路攻入关中之后,后续的粮食也已经开始源源不断的被征发的民壮还有商贾运入了关中,这些粮食在出发之前,就已经分派完毕,虽然远不足以赈济所有饥民,可是毕竟还是可以救活不少人,以免大战之后,关中幸存下来的人差不多会被饿死完。

其实这时代关中的气候并不恶劣,也称不上有多少天灾,但是造成这样情况,全都是人祸,诸王想要当皇帝的欲望,导致了他们穷凶极恶的强征民夫从军,为他们卖命,地方的政务彻底崩坏,一味的向百姓索取,最终导致了目前的惨状。

现如今虽然西路军攻占了关中,可是却要接手这个巨大的烂摊子,某种程度上来说,豫王的这个战术是很有效的,确确实实给唐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唐军完全无法就地征集到粮食不说,还要想方设法的用他们的军粮对当地的饥民进行赈济,大大拖延了唐军的行动。

可是另一方面,豫王这么做却也令他彻底失了人心,豫王逃走之后,关中百姓无不对豫王破口大骂,对他恨得是咬牙切齿,恨不得能食其肉寝其皮而后快。

加之唐军进入关中之后,军纪严明,不再当地强征粮食就粮,也不强征民壮出徭役,还不断的对饥民进行赈济,立即就获得了关中人的好感,不少残存的关中青壮,有的为了报恩,有的为了报仇,也有的为了吃饭,不少人找唐军要求投军。

但是对于这些投军之人,周成也不敢擅自做主,只能进行安抚,毕竟关中要想尽快从战祸之中恢复过来,第一件事就是恢复农耕,先抢种粮食为重,新来的地方文官不断要求周成,不得从他们地方募兵,因为这些人乃是复耕的重要劳动力,一旦他们都当兵走了,那么都剩下些老弱妇孺以及病残之人,还何谈复耕之说?

对此李霖也下了谕令,不支持在关中募兵,虽然各地依旧需要建更戍营,但是这些更戍营中的戍兵只能充作乡勇团练,保护地方安宁,不得被征入军中使用,平时减少操练,主要精力放在对农田复耕上面。

为了解决饥荒问题,李霖早就谕令提前准备了大批荞麦种子进行应急,这东西生长周期短,两个多月就可以成熟,虽然产量不高,但是毕竟比其他粮食作物生长周期短得多,只要先产一季荞麦,就可以大大减少饥荒,减轻蜀地朝关中输粮的压力。

另外抢种一批粟米,也就是谷子或者小米,这东西耐旱,营养也好,只要熬到这一季成熟,那么关中的饥荒便会被基本上解决,有了吃的东西,关中也就能迅速的平定下来。

至于西路军原计划一路快速北进,也暂时放下,转为对关中一带的剿匪,将关中一带各地残存的地方势力以及强盗进行梳理一遍,省的他们趁着大军北进,把刚刚平定的地区又给祸害乱了。

豫王这一手虽然让西路军没有打的很艰难,可是却捆住了西路军的手脚,也算是当初没有考虑到的事情。

至于李霖亲帅的中路大军,虽然名义上是从鄂州出发,但是实际上并不是全部都在鄂州集结,而是被分为了两路,李桐领一路在襄阳出发,直取襄阳北部的邓州和唐州。

而李霖则亲帅另一部分中路军人马,从鄂州出发,北上直取安州、随州,一战而破之后转而攻向了申州和光州等地,开始朝着豫州腹地进兵,而豫州则是豫王的老窝,李霖要率领中路军彻底将豫王的老窝给掏掉。

而且豫州本来就是中原的中心,也是中土文明的发祥之地,人口众多,土地肥沃,乃是北方的粮食主产区,豫王之所以这些年来能坚持下来,并且最终控制关中,也和他的封地在豫州有很大的关系。

第八十六章 劲敌

豫州因为人口多,粮食产量大,所以征兵比较容易,而且这里农桑业发达,手工业也很发达,历来都被人所垂涎三尺,豫王也因此手中很有钱,所以麾下兵精粮足,很是厉害,卢王、晋王等诸王,也曾经觊觎豫州之地,但是却多次被豫王军给击败,可见豫王的实力是相当强的。

和西路军攻打关中不同,豫王的根基就在豫州之地,所以豫王把老窝也看的很紧,在豫州之地留守了大量的兵马,并且安排了不少大将防备唐王李霖的北进。

虽然李霖刚开始攻取安州和随州很轻松,那是因为豫王也知道这两地不足以抵挡住李霖的大军,所以并未加以重视,豫王的主力则留在了邓州、申州和光州这三个地方,足足陈驻了十万大军。

所以当李霖率军攻到申州的时候,便被大批豫王的军队阻挡在了申州南部,双方开始在申州拉开了大战的序幕。

镇守申州和光州的乃是豫王座下的猛将孟常,此人精明悍勇,在豫王手下屡立战功,乃是豫王手头上少数几个能文能武的大将,而且是能攻善守,治军能力很强,李霖前生的时候就曾经和此人多次交手,还在这个人手中吃过不少苦头,甚至还吃过几次败仗。

这一世李霖再一次和此人碰了面,发现孟常此人依旧不是个好对付的。

孟常这些年很注意唐军的动向,搜集了大量有关唐军作战的情报,对李霖麾下的唐军有着比其他人更为深刻的了解。

孟常发现李霖一手打造出来的这支唐军,绝非普通人想象的那样,江南的军队不堪用,而李霖手下的唐军却相当精悍凶猛,而且李霖治军极其严格,军中的将士特别是军将们无不是身经百战之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