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从红楼开始重建大汉贾珣 > 第71章 盐政之弊71(第3页)

第71章 盐政之弊71(第3页)

文武官员分左右在奉天门前各人官职的位置上站好。

此时大夏朝与朱明一朝一样,早上入宫的朝会分为大朝,朔望朝和常朝。

大朝,亦称大朝会,只在正旦(元日),冬至,万寿节(皇帝的生日)举行,其性质是百官向皇帝朝贺,规模较大,在奉天殿内举行。

朔望朝,即每月的初一,十五举行,其性质如同大朝,也在奉天殿上朝,百官只是朝贺,不讨论政事。

常朝,即早朝,早朝时文武官员进入午门之后,先要在金水桥南按照品级站好队伍,等待鸣鞭,按次序过桥,直到奉天门丹陛之前。在奉天门前站立,文官在左,武官在右,两队相对而立,站在御道两旁。等待皇帝到来。

皇帝的座位设在奉天殿廊内正中,称之为金台。待乐起,皇帝御门安坐,此时再鸣鞭,鸿胪寺唱“入班”左右两班走进御道,行一拜三叩头礼节。之后便进入奏事环节。

出现在露天听政,主要还是人们认同“天人感应”,只有这样才能把皇上勤政贤明的心传达给天听。

又因为早朝时皇帝的座位设在奉天殿的殿门前,此早朝亦称为“御门听政”。

不过早朝不是天天都需要上早朝的,除了某些精力旺盛的帝皇。朝廷一般规定五日上一次早朝,或者皇帝某日临时需要上早朝,才派官员通知百官上早朝。

今天此次是属于嘉治帝临时通知百官上早朝的情况。

百官站了没多久后,只见嘉治帝便来到御座上坐下。

经过鸿胪寺唱毕,百官行礼过后,早朝便正式开始。首先就是鸿胪寺官员率先出班,禀报对皇帝奏报入京谢恩,离京请恩的官员人数,这些人都是前一天在鸿胪寺报备过的。

但是今天早朝准备匆忙,有些官员离京或者入京的报名并不能完全准确。鸿胪寺也只上报之前请示的官员名单。

嘉治帝也知晓此情况,也不见责,待鸿胪寺卿禀报完毕。

接下来便是处理边关事务。

见无要事禀报,接着就到了处理朝政要务的时候。

鸿胪寺少卿朝百官喊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林如海听到此时,便知此时是他奏事的时候了。

林如海清咳了一声,双手执着笏板出列道:“臣有事启奏。”

旁边之前一直看着林如海的官员此时都睁大眼睛,观察林如海说奏为何事。

“臣弹劾两淮盐运使陈也先徇私舞弊,在任期间,勾结盐商倒卖私盐,致使盐司空虚,哄抬盐价,将大部分盐税瓜分殆尽,使朝廷的盐税逐年减少。”林如海一字一句地说道。

林如海此言一出,引起奉天门前的百官侧目,各官员在下面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互相传递着眼色。

坐在御座上面的嘉治帝似是表情不悦,说道:“林爱卿,你口中弹劾两淮运盐使,可有证据?”

只见林如海高捧着一本账本,说道:“微臣手中此本记录着近年来两淮盐运使司盐引所被领取情况,均记录在册。上面的数目都和每年收归国库的盐税都对得上,但是上面显示每年使司从盐丁手中所收的盐引逐年减少。据我所查,每年盐引减少,百姓应该出现缺盐的情况,市面上的食盐却分明不短。此中大有猫腻可查。

还有微臣从户部常年的人口编查中得知,两淮等地人口有一千三百七十万人口。以一人一年吃盐三升计,一人一年吃六斤盐,一千三百万人口,两淮盐司那么一年需要消耗食盐七千八百万斤,合计二十六万引盐。此三年两淮盐运使司一年仅记录八万余盐引在册,其余十八万盐引的缺口到底是去了哪里了呢?请皇上明鉴。”

此方法正是贾珣先前和林如海交谈时向林如海提出的以人口推断盐税的方法,即反推法。

要知道老百姓每天都必需吃盐不可,贾珣还是只以一人吃六斤盐算。

此吃盐量是儿童一年所吃的盐量,若是做苦力的成年男子一年则要吃十三四斤食盐。

即使食盐价格高,百姓也必须吃盐,完全不吃盐会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食欲不振、四肢无力、眩晕等,最后连路都走不动。

所以两淮运盐使此账册存在明显的问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