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从红楼开始重建大汉贾珣 > 第67章 初见林如海67(第3页)

第67章 初见林如海67(第3页)

林如海眸光一闪,看着年龄尚且不大的贾珣,试探性地问道:“莫非珣哥儿也在考虑我朝盐政的改革方法?可否说于姑丈知晓。”

此时大夏朝的盐课政策是例行朱明一朝的纲盐法。

此朝亦例行在各盐产区设立都转运盐使司,均受中央户部节制。如两淮都转运盐使司、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等。

盐课提举司的长官为从三品都转运使,为转运司的最高长官,负责的一切工作。两淮地区为两淮盐运使。

林如海这个巡盐御史则是皇上督派下来,到两淮盐产区进行巡视,确保盐政的顺利进行的钦差。

大夏朝将全国分为两淮、两浙、长芦、顺天、山东、福建、广东、四川、云南、河东、陕甘十一个盐区。

各大盐区所产食盐以引为单位,大引为盐三百斤,小引为一百斤或二百斤。

盐引则是官方颁发的允许贩卖食盐的凭证,各盐商们需要送运粮食到边关九镇,便可从负责区域的盐运使手中换取盐引。

除用粮米换取盐引之外,有时也可用布绢、银钱、马匹等换取,但以粮换取是主要形式。

持有盐引的商人按地区分为十一个纲,每纲盐引为二十万引,每引折盐三百斤,或银六钱四厘,称为“窝本”,另外朝廷收税银三两,运输银三两。

即朝廷可以从每引盐中得银六两六钱四分。

按宋朝为例,每斤盐朝廷抽税大约30文,大夏朝每斤盐朝廷抽税0。022两白银,一两白银以1000文计算,约合22。2文。大夏朝的盐税比宋朝还少了一些。

北宋市面上一斤盐为50文,明朝一斤盐约为0。3——0。4两白银,折合300文钱一斤,零售价明朝比北宋高出6倍。

盐商取得一张盐引,刨去粮食或者银钱的花费,所得约有数十两银子净利。

大夏朝一年所产之盐约为二百二十万引,其中以两淮盐区年产盐最多,为七十余万引,占了全国所有盐引的三分之一。

按理来说大夏朝应该从盐税中每年得银一千四百五十万两银子。

但是如今大夏朝的盐税仅收了其中的十分之一,其余的税钱受到各方面的原因而流失。

“林姑丈,照我所知我朝盐税分两部分,一部是人口税,每人派银一分六厘二毫,家里几个人就交几个人的盐税。另一部分就是贩盐商人的纳银。只怕问题就出现在这个纳银身上。”贾珣言之凿凿地说道。

林如海点头说道:“确实如此,两淮等地收人口盐税每年万余两基本不变。但商业盐税从太宗时期的百万余两到今天的五十多万两,足足少了一半。”

贾珣点了点头说道:“依小侄看来,由于盐利所得巨大,存在不少扰乱食盐经营的乱象。一方面是兑支制度的问题,朝开中过度,权势豪绅纷以纳粮、纳银占中盐引,然后贱买贵卖,遂使商人失利又难以按时支盐,导致盐商长期守支。致使朝廷每年所出之盐,有很大一部分盐商根本没有领到其所得的盐引。”

贾珣接着说道:“其二,由于朝廷入不敷出,对各产盐的灶户盐丁上缴的每引盐给予的粮食和钱财势必减少,导致出现灶丁逃亡现象,造成每年灶户上缴的盐引减少。或有不少人从灶户处所购得盐私下贩卖,难以禁止。

其三,势豪权要及某些盐商在盐场称掣食盐时,亦有以大引作小引,存在过度夹带盐引的乱象,造成盐引的流失。

其四,亦存在内地盐商贿赂盐官,支取过多,使其他内商之盐不能速得。边商之盐引不愿贱售,报中无人,存积盐滞销,造成私盐泛滥,使朝廷盐税大部分流失。”

林如海神情变得不可思议,看着贾珣,口中不住地赞赏道:“珣哥儿可谓是慧眼如炬,正是如此说法。我在两淮巡盐几年,这些现象可谓是屡见不鲜,但又难以遏制。珣哥儿,你研究得如此透彻,必然是有应对之法,可试言之。”

贾珣研究了大夏朝的盐政可谓花了不少心思,正是知道症结所在,才能将盐政里面的弯弯绕绕搞清楚。

贾珣看着林如海,说道:“姑父,要想对盐政进行改革,小侄初步想出四个对策。第一,取消内商和边商对食盐的专卖权。任何商人只要向转运盐使司缴足盐引的税金,都可以经营食盐。此举可以令以往盐帮通过垄断而哄抬盐价的情况不再出现,有利于盐价平稳。

第二,取消食盐的人口税,将人口税和商税,合二为一,成为新的盐税。将所有的盐税都从产地征收,不管盐卖到哪里,朝廷都已经征到了盐税。此外每引盐严格按照以二百斤为一引,以斤两收取盐税。

第三,取消灶户承担的按丁征收盐税,朝廷向灶户收购食盐,价格应适当提高,并禁止灶户贩盐给其他盐商。鼓励各灶户和百姓举报贩卖私盐的灶户,有功者赏,有过者罚。

第四,对于买盐份额做出规定,严禁一人或者数人把当地盐引全数购买的现象,打击囤盐倒卖的投机盐商。”

贾珣盐政四策说下来,便拿过一杯茶润下嗓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