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军自建军之后,还未单独打过如此规模的大仗。
其实,身为统帅的戚继光严重低估了自己手下这一群义乌兵的战力。
杭州,浙直总督府。
胡宗宪正在跟福建巡抚谭纶密谈。
胡宗宪这个浙直总督还管着福建军务。谭纶是他的下级。
二人虽一个是严党,一个是裕王党,却是至交好友。
谭纶道:“徐渭和林十三的那个法子的确可行。只是俞部被朝廷调往江西,戚部孤军奋战,没有必胜的把握。”
“那个滇马策能否暂缓实行?让戚部出击,歼灭在台州登陆的一千零散倭寇。对朝廷也算有个交待。”
胡宗宪却摆了摆手:“朝廷内的形势,你应该跟我一样清楚。”
“若我们在东南没有大胜,恐怕朝中的两大山头又要上奏疏建议皇上裁撤戚部了。”
“戚部别看只有三千人。成军一年却烧掉了朝廷五十万两官帑。”
“戚部的军械都是最好的。要什么我给什么。光是这一项,就耗银三十万两以上。”
“仅仅灭个千八百的倭寇?那只是小胜。堵不上朝中两大山头的嘴。”
“再有,你是在永寿宫里代我,代东南将士立过军令状的。已经十个月了,距一年之期只有两个月。”
“我们只能按徐渭和林十三的计策,诱全浙江沿海的倭寇去台州。一股歼之。”
谭纶叹了声:“汝贞兄,恕我直言,你是在赌。”
胡宗宪颔首:“对,我是在赌。赌的是浙江一省抗倭的全胜!”
“朝局波诡云谲,我这个浙直总督不知还能当多久。我没有那么多时日了!”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我相信戚继光、相信他的三千袍泽。”
与此同时,京师,严府。
严世蕃面前坐着徐阶长子,尚宝寺丞徐璠。
首辅、次辅不和,明争暗斗。但有着共同利益的事还是会私下沟通的。
大佬与大佬沟通,从不亲自出马。而是派出代理人。
二人的长子是最合适的代理人。
严世蕃道:“徐老弟,去岁谭纶谭子理进京述职,在永寿宫里立了什么军令状。”
“这都十个月了,浙江那群备倭营兵除了像烧木头一样烧朝廷的官银,在战场上毫无建树可言。”
“我的意思,待到两个月后,一年之期一到。咱们双方联手,上奏疏参戚继光。建议皇上裁撤戚部。”
徐璠喝了口茶,不动声色的说:“严兄所言亦是家父所想。只是。谭子理不知在裕王爷面前进了什么谗言。”
“裕王爷想保胡宗宪、戚继光他们。我这边的人,不方便上奏疏明着违背裕王爷的意思。”
严世蕃冷笑一声:“呵。戚部若是被裁撤,你们的人在东南不知能多赚多少银子。此时却畏首畏尾?”
“你们不愿干这事儿,那我们来干好了!到时你们只需保持中立,别碍我们的事遍罢。”
徐璠与严世蕃击掌盟誓:“成交!”
为了给抗倭使绊子,继去年振武营事件后,朝廷的两大派系再一次站到了一起。
不同的是,这一回由严党当打手。徐党保持中立。
有时候保持中立也是一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