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众人全都惊了,纷纷问真的假的。
&esp;&esp;秦宛如耐心的跟他们唠了会儿,今日来了五人,次日暂用两人让他们先熟练怎么去操作,于是两副弹棉工具被正式使用上了。
&esp;&esp;木棰击打到牛筋弦上的震颤声开始在屋里此起彼伏。
&esp;&esp;五十文一天的工钱对于村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钱财,并且中午还有一顿饭食。
&esp;&esp;一斗米十五文,五十文够买三斗多米了,这对他们来说极具诱惑力,都愿意来挣这笔钱。
&esp;&esp;把棉花弹制蓬松是一件枯燥又乏味的事情,所幸没什么技术含量,需要的只是重复和不断重复。
&esp;&esp;原本小小的一堆棉花经过反复震颤后,变得如云朵般膨大。那些洁白的丝絮绵绵软软,叫人看着整个人都觉得温暖起来。
&esp;&esp;中秋时庄子里忙碌,也没怎么过节,人们采摘的采摘,剥籽的剥籽。现在把棉花弹制蓬松后需要纺车绞成纱线用,村里的妇人带着各自的纺车先进来了一批。
&esp;&esp;段珍娘对纱线的要求极高,要求均匀细小,妇人们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一一试过,最后留了六人下来。
&esp;&esp;纺纱的工钱是按计重算,做多得多,中午是没有饭食招待的,随来随走。
&esp;&esp;这一块秦宛如没管,是段珍娘在盯。
&esp;&esp;不过她对做出来的纱线是非常满意的,很细,拿来做被褥子刚好合适。其中还有一些纱线则要粗大些,是要送到染坊染色,用于做“棉匠”标识用。
&esp;&esp;现在人们各司其职,都井井有条,就是剥棉籽是个头疼活儿。
&esp;&esp;秦宛如进系统里溜达了一圈,最后悻悻然出来,目前她非常穷,并且还是个新手,只能把今年忍过去。
&esp;&esp;二十卷粗线绞出来后,段珍娘亲自把它们送去之前找好的小作坊染色,这中间窦氏来过一趟。
&esp;&esp;秦宛如把绞好的棉线拿给她看,她用力扯了扯,说道:“还挺牢实。”
&esp;&esp;秦宛如:“用这种线布网,跟白叠子服帖,是最好的了。”顿了顿,“以后还要用它们来织布。”
&esp;&esp;窦氏:“挺好。”
&esp;&esp;她去看过弹制棉絮的过程,目前主要是用于做棉线,只需把棉絮弹制蓬松就好了。
&esp;&esp;村民用帕子把口鼻遮掩,能防止棉絮钻入鼻腔,他们有钱挣干劲儿也大。有时候秦宛如也觉得遗憾,场子太小了,要知道弹棉匠这门传统手艺可流传了好些年。
&esp;&esp;下午段珍娘从城里回来,窦氏对她们两个的安排是赞赏的,别看年岁不大,做起事来像模像样,没有手忙脚乱。
&esp;&esp;木箱里的线滚越堆越多,秦宛如让其中一人试做一床被褥,教他布纱网。
&esp;&esp;用牵纱篾勾线倒是容易,就是需要耐心,横向纵向交错编织,要一道道一条条去牵,也颇费时。
&esp;&esp;牵制好纱网,接下来是弹棉工序。
&esp;&esp;把三斤棉花弹制蓬松花了好几个时辰,待秦宛如过来看过觉得可以后,两人才把飞絮弄进木架里,再一次牵纱网覆盖。
&esp;&esp;蓬松的棉花被包裹进细密的纱网里,再也跑不出来。
&esp;&esp;段珍娘过来帮忙锁边,她动作快,干活比秦宛如利索多了。
&esp;&esp;锁好边,三人仔细将被褥子取下,拿到预先准备好的木板上。
&esp;&esp;这个时候棉花还很蓬松,需要用磨盘压平实。
&esp;&esp;秦宛如拿磨盘到棉被上转压,没一会儿就压塌不少,段珍娘道:“压平了。”
&esp;&esp;村民刘大郎问道:“两边都要压平整吧?”
&esp;&esp;秦宛如点头,“对,要平整,这样看起来才好看。”
&esp;&esp;待一床被褥大功告成后天都已经黑了,庄子里的所有人都来围观,跟观猴似的没见过这把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