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张口就来的情话 > 第二章 巧用语言(第7页)

第二章 巧用语言(第7页)

所谓停顿异常,就是违反正常规范的语音停顿法则,造成语句间的中断,形成了说话谈吐的时间差,表情达意的语义差,从而使人们在某个特定的情景中听见与自己习以为常的语言思维相矛盾的语言信息,在出人意料的停顿、接连惊讶省悟中产生顿悟,获得幽默、讽刺、诙谐的表达效果。

人们听话的时候,都有一种心理预测,你说了上一句,他心里已经在预测你下一句要说什么。如果所讲的果然“不出所料”,他会感到平淡无奇,甚至索然无味;如果所讲的竟然“出乎意料”,并令他感到新鲜奇妙,幽默感便因此而产生了。

甲:当我拿工资后,你猜我会怎么办?

乙:交给老婆。

甲:不,存银行。

乙:嗯,这才是男子汉!

甲:……然后把存折给老婆。

乙:……?!

对话中的甲,故意将“(把钱)存银行,然后把存折给老婆”,分成两部分来说,使人对他话语意义的预测和理解,出现跌宕曲折,趣味横生。

语意表达的割断,有时也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来实现,如:

一个小伙子说:“昨天在大街上,有一位漂亮的姑娘,与我素不相识,却主动对我开口说话。”

他的朋友走过来说:“老弟,你可真走运了!那位漂亮妹妹对你说什么了?”

“她说……”

“说呀,别不好意思嘛!你我又不是外人了。说出来,我说不定还可以为你当当参谋呢!”

“她说,‘同志,随地吐痰,罚款五元’。”

“小伙子”有意把要表达的意思截成两节,使朋友在心理上预测“这小子有艳遇”了。可是,当他把漂亮姑娘的话说出来的时候,竟完全在听者的预测之外,话语便出现了幽默。

这种口语上的停顿,实质上就是对思维惯性的利用。停顿前说的部分,常常是给对方一个思考方向的暗示;停顿后说的部分,则是语意的陡然逆转,让人产生某种突兀感。

停顿异常会造成悬念,引起听众的好奇和注意,在听众急于知道下文的时候,讲话人会从节奏的变化中创造出幽默的语言艺术。这种艺术手法在相声、小品、演讲等曲艺中广泛应用。例如有这样一段相声:

甲:你少废话,我这处长不是为你当,我一天忙到晚,为什么?还不是就为自己……

乙:怎么着?

甲:机关这些同志们。我具体管房,不讲原则……

乙:嗯?

甲:……是不行的。别的我不管,我就看你的礼……

乙:啊!

甲:理由充分不充分,最好你拿酒……

乙:什么?

甲:九口人的证明来。

这段相声,每句话都是没有结束的半截子话,每句话的停顿或者利用谐音,或者故设悬念,亦庄亦谐,饶有风趣。可以看出,停顿异常极其富有表现力,常常会收到出入意料的幽默效果。

在现实生活中,停顿异常构成的幽默随处可见。

这是文件上的一句话:“已取得大专学历的和尚未取得大专学历的干部……”某领导竟然读了成:“已取得大专学历的和尚,未取得大专学历的干部……”

听众捧腹。

某领导:“笑什么?时代不同了,当和尚也要大专学历嘛!”

单从语音的停顿上来说,幽默效果是十足的,而且停顿得非常巧妙,让人看不出任何牵强的痕迹。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理解为断句的错误,但好在某位领导的反应还算迅速,及时找回了面子。但这也正体现了语音的异常停顿所产生的幽默效果。

当你表达的意思出乎人们的意料,突破人们的习惯思维时,往往就会得到不一般的效果。就像停顿异常一样,把本来可以一口气说完的一句话,故意不一口气说完,而有意停顿一下,给对方留下一个预测语意趋势的时间,然后再把后一半说出。当听者听完以后,突然发现说话者的意思竟“出乎意料”,顷刻顿悟,开心一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