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明如脆瓦笔趣阁最新章节更新时间 > 第二章 外患侵扰3(第2页)

第二章 外患侵扰3(第2页)

看着图纸,他扭头问杜老汉:“老哥贵姓,干筑墙这行当多少年了?”

熊廷弼是杜老汉这一辈子见着的最大的官老爷,本来就紧张,这时见他称自己“老哥”,就更紧张得手足无措了,吭哧憋堵地应着:“大老爷,咱、咱是三十里……堡那圪、圪垯的,今年六十……三了,属猪的。”

佟福林赶忙拉了拉他:“经略大人问你姓什么,干‘干打垒【3】’多少年了。”

杜老汉一听回答错了,更紧张了,磕磕巴巴地说:“经、经略大、大老爷,贱、贱姓杜,叫杜老三,今年、今年……”

说了两个“今年”,反应过来,又说错了,他搓着两只手,脸憋得通红,不知如何是好。

熊廷弼脑子在图纸上,听他说“今年、今年……”,抬头看到杜老汉满脸通红的窘迫样,不觉哈哈大笑。

“老哥,你别紧张,我又吃不了你。”

经略大人一笑,杜老汉心情略微放松了一下,心说“都传经略大人凶得很,今天一见这不也挺好呀”,他向熊廷弼拱拱手,面带羞愧地解释,“咱乡下人,没见过大、大阵仗,您老别见怪。”

“杜老哥,咱们筑城需要加什么料啊?”

“加料吗,一个是蜃灰,就是大海里的蚝壳子烧成的灰。二一个是加江米汤【4】,咱要筑一新城,要熬的江米海了去了。三一个是黏土里加沙子、石灰做成‘三合土’。这些往土里一搅合,筑出来的那城一千年也倒不了,任他鞑子炮轰、石捶。嘿,气死那帮瘪犊子玩意儿!”这会儿,他说话顺畅多了,东北的车轱辘话又冒出来了。

前面加的几种料熊廷弼听明白了,后边杜老汉的车轱辘话带着浓重的东北地方口音,熊廷弼没听明白,但他说话时连说带比划,加上他脸上丰富的表情,大概意思能够弄懂。最后那半句“瘪犊子玩意儿”,是他来辽东后听得最多的骂人话。这句话,听得清清楚楚,熊廷弼被逗得哈哈大笑。

这一笑把杜老汉弄得有点不好意思了,他向熊廷弼拱拱手:“经略老爷,这些都是惯用的套路,在这卖弄,小的真不知天高地厚!”

熊廷弼笑着摆摆手:“老哥别客气,术业有专攻,加蚝壳灰,我就是第一次听说。不过,这玩意儿不好弄。糯米没问题,给万岁爷上道折子,多少都能弄来。”

“还有,经略老爷,墙里再筑些木条子,更结实!”

“时间长了,木条子不就糟了。”佟福林插嘴说。

杜老汉说:“没事,把木条子撂火里烧一烧,烧糊就糟不了了。”

熊廷弼一挑大拇指:“加木骨,老把式!”

“据说用黄土掺点黑土烧出来的砖特别结实,咱们现在开始烧砖来得及吗?”熊廷弼接着问道。

“肯定来不及呀!城墙砖要‘敲之有声,断之无孔’,脱坯烧制有说道。泥料讲究黏而不散、粉而不沙,黏土堆放后经日头晒雨水淋,把大土坷垃变成细粉儿,再过筛把没变成粉儿的土坷垃筛走,然后用经过日头曝晒的水,泡去酸儿和碱儿,人、牲口再上去来来回回地踩,去掉气泡,最后才将泥填入砖模中脱坯。这一折腾,十来天过去了,再算上烧砖的天数,得一个月。”

杜老汉的车轱辘话熊廷弼还挺爱听,他不住地点头,刚想说什么,这时,家里做饭的老家仆刘大茂进来,对熊廷弼施礼道:“老爷,过午了,再不吃,就把饭饿死了!”

一句话又把熊廷弼逗笑了,他脾气暴躁,但对刘大茂没办法。

佟福林和杜老汉赶紧站起来,拱手告辞。熊廷弼一摆手,说:“一会儿还有事,就与我一起吃吧。”

佟福林吓一哆嗦,心说“这那敢呀”,杜老汉也咧咧嘴。

刘大茂说:“老爷,我在东厢房给佟大人和这位老哥准备好了,那里还有几个等着向老爷禀报的呢,正好他们一起吃。”

吃过饭,两人又被带到正厅。

熊廷弼又在看牒报,待他把这些牒报处理完,抬头问出一句:“老哥,烧砖时要在窑上浇水是吧?”

“是,老爷。(烧砖时)等砖坯火候烧足,窑把式堵住烟筒,没有气儿了,砖坯就会从红色变成淡绿,再烧就变成青灰了,硬度比红砖更高。这一会儿就要在窑顶浇足水,这叫‘窨水’。水浸进窑,既冰砖又憋气儿,砖就烧成蓝的了。”

熊廷弼是湖广人,杜老汉怕他听不懂自己的浓重东北腔调的本地话,尽量用官话说。

熊廷弼点点头,表示明白了,杜老汉偷偷地舒了一口气。

熊廷弼突然接着上午的话题继续说:“烧砖来不及,咱们就先筑城,然后包砖。老哥,行不行?”

杜老汉赶忙说:“行,怎么不行啊,过去好些城就是后包砖。”

“后包砖不会影响城体的坚固度吧?”

“不会。经略大人,咱们现在筑城都是一层一层地打,每层厚十五公分。为了把城墙做得坚固耐久,墙面不做成竖直的,而是一层层往里收,官话叫‘侧脚’。这样,只要砖的尺寸合适,后包砖也能粘得紧紧的。”这方面佟福林清楚,抢着说。

“嗯。”熊廷弼也知道城墙“侧脚”这回事,再次点点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