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帅临机一动,让萧郗,陶师琯等人心中一震,大帅治军有方,不曾想,对治政还有自己特殊的想法。
只是,卢光启却是皱着眉头,有些忧虑的说道:“大王,咨议院的权职,似乎是剥夺了相权。”
唐朝的宰相,是群相制,看起来似乎和明朝的内阁制有些异曲同工之妙,但实际上,这二者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
宰相参与国家所有的重大决策,中书省起草的诏令需经门下省审核批准方可生效,门下省有权否决不当诏书并退回修改,而尚书省则负责执行诏书的命令,并安排六部官员具体实施。
而皇帝诏令未经宰相署令,即视为非法,这其中,显示了相权对皇权的制衡作用,而内阁制却不同,虽然都具有对国家大事的建议权。
但是内阁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顾问机构,这也让内阁缺少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权力,那就是决策权。
?陈从进听到卢光启的问话,笑笑道:“本王只是一个郡王,光启怎么说到相权看,这只是设立一个辅助部院,也算是属于隶属藩府下的机构。”
众人闻言笑笑,大唐到了现在,哪里还管的了底下藩镇,别说设立个辅助机构,就是干出更过分的事,朝廷也管不了。
陈从进也无暇亲自主导改变州县官制,这事,只有到了天下一统的时候,才有办法改变,目前的举措便是设立了咨议院,有五人班子,各管一摊。
同时,由于陈从进现在还管着契丹,奚人,渤海,有时还要和草原上的鞑靼人打交道,设立一个理蕃机构,也是刻不容缓。
理蕃主事,陈从进想着,是让耶律撒剌来干,还是让阿护孤来干,但是想了想,又觉得这事不太对劲。
让耶律撒剌自己管自己?这怎么听都不太合适,自己手底下这些人,熟悉奚,契丹语言的人不是很多,但是找也是可以很轻松的找到,就是能力够不够的上的问题。
陈从进想了想,还是决定让新设立的咨议院去商量,推荐几个人,让自己批复。
……………………
关中,同州。
在王重荣退出关中后,田令孜和李克用之间的矛盾,愈发不可收拾,田令孜试图以朝廷之令,逼迫李克用出兵河中。
但李克用强硬拒绝,甚至于十二月中旬时,径直率军,回师凤翔。
田令孜怒不可遏,但此时却拿李克用无可奈何,而在其后,田令孜命朱玫,李思恭,崔乾安继续进攻河中。
李克用虽然跋扈,但朱玫等人看的明白,这次能把王重荣打出关中,李克用是真的功不可没。
要不是李克用强行逼迫神策军,就原先神策军的样子,怕是长安又要丢,现在李克用和田令孜闹翻了,所有人都觉得,继续进攻河中,胜算极低。
于是,在李克用撤离后,朱玫紧跟其后,托辞邠宁镇内不稳,随即率军撤离同州。
四镇散了两镇,神策军又遭受很大的损失,田令孜即便是心中再有不甘,也只能暂且罢了继续进攻王重荣的念头。
战场上拿不到的东西,田令孜还想着从谈判桌上拿到,于是,田令孜派了使者奔赴河中。
田令孜告诉王重荣,朝廷可以把解县的盐池留给河中,但是安邑的盐池,要收归朝廷,而作为交换,朝廷将重新恢复王重荣的官爵,以及琅琊郡王之贵。
这些虚名对王重荣而言,是有用,但跟真金白银比起来,那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再说了,朝廷罢了自己的官爵,王重荣在内部中,还不是依然以郡王自居,也没见有谁反对过。
王重荣对田令孜的要求,依然保持拒绝的态度,不过,王重荣也不是没有退步,表示愿意将每年三千车的盐,增至每年五千车,以表忠顺之意。
打又不能打,田令孜无奈之下,只能同意了王重荣的提议,随后班师回朝,崔乾安和李思恭各回各家。
而李克用在从同州回师,路过长安时,突发奇想,想要入长安觐见圣人,这个举动可把朝廷两衙官员给吓的不轻。
因为李克用和田令孜闹翻的消息,早就在长安城中闹的是沸沸扬扬,而在这个当口,李克用突然提出,要入京觐见,这很难不让官员怀疑李克用的举动。
况且,现在神策军还都在同州田令孜的身边,万一李克用生出了什么不轨念头,那真的就后悔莫及了。
宰相郑昌图坚定拒绝李克用进京,其言,外藩入京,必生祸乱,当严令其速回本镇,谨守藩篱。
皇帝倒还好,他对李克用的印象还挺好的,本来皇帝是想着,见见也好,但是满朝上下的官员全在反对,觉得很麻烦的皇帝,于是打消了接见李克用的念头。
不过,为了安抚李克用,天子还是下了道诏书,言:“闻将军自同州班师,大破河中,朕闻之甚喜,昔日曾言,卿他日必为大唐柱石,如今所见,果是如今。
而卿此番,途次长安,欲入朝觐见,一片忠悃,朕心甚慰。
卿与田观军容使,近日虽有龃龉,然细察其由,皆因国事而起,为社稷计议,非为私怨相争,此等朝堂议事之小隙,何足挂怀?
今长安初定,内外需安,外藩入京,易致朝野流言,恐生不必要之纷扰,非朕所望,亦非将军保全名节之宜。”
而在其后,天子又表示,等李克用回凤翔后,会调拨钱粮,以慰李克用忠于国事之功。
李克用收到诏书后,有些遗憾,他对当今皇帝还是挺感恩的,先授雁门节度使,后又授凤翔节度使,自己请求并径原兵,皇帝也应允了。
所以,如非必要,李克用也不想做的太过于难看,主要还是田令孜此人,实在是太令李克用生厌。
随着诸镇各自回返,这一场争端,也就落下帷幕,争斗的几方,王重荣和神策左右两军的实力都受到较大的损失,但最后的结局,却是又回到了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