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下黑压压的蒙古大军已经开始集结,而第二批石弹呼啸破空而来。
下意识回头看了一眼灞桥方向,王进心中暗暗祈祷。
汉霄,蒙古鞑子攻城,来势凶猛,某恐怕没有办法救你了,你死了,某王进死了,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守住脚下这座城。
这座城,不但是汉唐的故都,是曾经逝去荣光的象征,更是神策军在这黑色浪潮之中唯一的依凭。只有据城待援,才能够搏得一线生机。看着那黑压压扑上来的蒙古军,王进第一次失去了和他们在野外决一胜负的信心。
不过好在京兆府虽然年久失修、甚至城头上都长满了荒草,但是毕竟也是当年前宋对战西夏时候在后方屯兵的重地,也是关中的中心所在,所以城池也曾经有过修缮,尤其是增加了很多浓郁的宋朝风格。
众所周知,南北宋在和异族的大战中,多数都是采取守势,只有熙河开边少数的几次主动对外扩张,所以论进攻城池,宋军或许在历朝历代军队中都得垫底,但是说到守城,那绝对是占据巅峰的。
神臂弩、三弓床弩甚至火器等等大中型守城器械,都是在宋军一次一次依托城垣浴血奋战中发明出来的。相对的,除了先进锋利的器械,南北宋对于城池的修筑也是独具一格。
因为宋室的富裕,所以大多数城墙上面都是不惜人力物力构造大量的敌台和马面。
敌台者,城墙上某一段高于其余城墙的台子,从而使得城墙一段沦陷之后,守军可以退到敌台上居高临下还击甚至打退敌人,同时也是将领站在高处指挥的不二选择。
马面者,城墙向外凸出的部分,宋军喜欢在马面上布置三弓床弩,然后在两侧布置弓弩手,一来可以变相的增加床子弩射程,二来也可以通过两侧弓弩手射击帖在城墙下意图攀登的攻城敌军,是城墙的防御更有韧性,也能够顾及到更多的死角。
作为曾经北宋在关中的第一重镇,京兆府的城墙上自然不缺的就是起伏的敌台和大量前凸的马面。虽然遍生荒草,但是不代表它们不堪一击。(未完待续。)
第四百三十一章 大将胆气豪
听到京兆府北面的呼喊声,唐震就明白发生了什么、
蒙古鞑子的意图他已经揣摩清楚了,自己等于是带着这五千骑兵走上了绝路,到时候一旦蒙古大军将京兆府合围,这些骑兵从灞桥撤退回去,也没有办法入城,王进绝对不是那种意气用事到不顾整个城的死活,专门来救骑兵的人。
现在能够靠得住的只有自己,还有身边这三千多骑兵了。
两路骑兵已经在灞原上汇合,实际上持续了也就只有小半个时辰的交手,使得明军这损了一千多人,而蒙古那边的损失显然也不在少数,尤其是充当诱饵的那两个千人队,现在看上去足足缩水了一半。
蒙古人的骑兵在灞原下迅速的汇聚,他们根本没有把临潼城放在眼里,这样一个只有数百名守军的小城,等到解决了灞原上的明军骑兵主力,倒是可以当做一个不错的饭后甜品。
只不过蒙古人没有想到,明军骑兵这一次并没有利用灞原的地势冲下来和他们决战,反而层层布防,守卫在灞桥的两侧,只要蒙古骑兵向着灞原上冲击,明军就毫不犹豫的用箭矢和火器招呼,使得并不想用死伤人数比对方还多的代价换来胜利的蒙古骑兵,一时间也不敢轻易上前。
双方就这样对峙着,相互****伤口。
“虞侯,咱们真的不撤退过去?”一名都头站在唐震身边,手中端着弓弩,目光之中带着浓烈的杀意。
唐震沉声说道:“京兆府那边已经打起来了,蒙古鞑子的主力很快就会包围上来,咱们现在根本没有撤退过去的时间,更主要的是,用三千多骑兵牵制住蒙古鞑子的主力骑兵,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都头微微一怔,旋即点了点头。
而唐震看着灞原下来回徘徊的蒙古骑兵,喃喃说道:“现在就是相互拼耐心,蒙古鞑子知道咱们居高临下,害怕伤亡过重,所以不敢轻易进攻,现在是死是活,决定权已经不在你我的手中了。”
后面京兆府那边传来飞雷炮隆隆的炮声,说明蒙古鞑子已经开始攻城了,而且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大量的步卒出现在距离灞桥不远处,一面面黑色象征着蒙古的旗帜招展,只不过这支军队并没有丝毫想要佯攻城池的意思,反而大多数人都是面对灞桥列阵。
显然他们的任务更多的是防止明军骑兵杀过来。
“灞水南岸的蒙古鞑子动了!”一名都头突然间惊叫道。
一排一排的蒙古步卒在鼓号声中开始向前移动,只留下两个千人队盯紧城门,使得城中的守军不敢轻举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