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回吴地分歧第四十四回吴决意抗曹
第四十三回吴地分歧
一、初入吴地
鲁肃、孔明辞了刘备、刘琦,登舟往柴桑郡来,鲁肃嘱咐孔明:见孙权,切不可实言曹操兵多将广。
孔明表示亮自有对答之语,肃请孔明于馆驿中暂歇,先自往见孙权。
权将曹操檄文示肃,说明现状:操昨遣使赍文至此,权先发遣来使,现今会众商议未定。
肃接檄文观看,其略:曹操近承帝命,奉词伐罪,旄麾(拼音máohuī,释义为旌麾,帅旗;泛指旗帜。)南指,刘琮束手,荆襄之民,望风归顺。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孙权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幸勿观望,速赐回音。
鲁肃看毕,问孙权的意见,权表示未有定论。
张昭极力主张投降(因片语便言投降者,当斩),众谋士皆言:子布之言,正合天意(附和之言,可忽略)
孙权沉吟不语,张昭又劝谏:如降操,则东吴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投降保平安,投降者任人鱼肉也)
孙权低头不语,须臾,权起更衣,鲁肃随于权后。
权知肃意,乃执肃手问肃主张,肃言:恰才众人所言,深误孙权,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孙权不可降曹操。
权问肃:何以言之?
肃解释: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孙权降操,欲安所归乎?
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自私不可怕,可怕的是自私得理所当然)。
权叹,坦言:诸人议论,大失权望,子敬开说大计,正与权见相同,但操新得袁绍之众,近又得荆州之兵,恐势大难以抵敌。
肃建议:孙权向诸葛瑾之弟诸葛亮问曹军虚实,权命亮先见江东英俊,然后升堂议事。
肃领命而去,肃馆驿中见孔明,又嘱:切不可言曹操兵多。
孔明笑言:亮自见机而变,决不有误。
二、舌战群儒
肃乃引孔明至幕下,早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
孔明逐一相见,各问姓名,施礼已毕,坐于客位。
张昭、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酸、汝南程德枢等出言问难,孔明皆对答如流(口舌之辩,不同角度,不同立场的阐述罢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是一个多纬度的东西,而武是一个单纬度的东西)。
张温、骆统二人,又欲问难,黄盖自外而入,厉声制止,黄盖与鲁肃引孔明入。
至中门,正遇诸葛瑾,孔明施礼。
瑾责亮不去见瑾,孔明对答:宜先公后私(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公事未毕,不敢及私,望瑾见谅。
瑾告诉亮:见过吴侯,却来叙话。说罢瑾自去。
鲁肃再次叮嘱孔明不可忘了叮嘱,孔明点头应诺。
引至堂上,孙权降阶而迎,优礼相待,施礼毕,赐孔明坐,众文武分两行而立,鲁肃立于孔明之侧,只看他讲话。
孔明致刘备之意毕,偷眼看孙权:碧眼紫髯,堂堂一表。
孔明暗思:此人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说(辨症施治,对症下药)。
献茶已毕,孙权向孔明问曹军虚实,孔明夸言:马步水军,约有一百余万。
权怀疑曹军有诈,孔明却言:非诈也。曹操就兖州已有青州军二十万;平了袁绍,又得五六十万;中原新招之兵三四十万;今又得荆州之军二三十万:以此计之,不下一百五十万。操以百万言之,恐惊江东之士也。
鲁肃在旁,闻言失色,以目视孔明,孔明只做不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权再三确认曹军实情,孔明皆以夸大之词吓孙权,权未及答。
孔明又言:孙权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见,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权问孔明:刘备为什么不降曹?
孔明言:刘备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事之不济,此乃天也。不能屈处人下!
孙权听了孔明此言,不觉勃然变色,拂衣而起,退入后堂(苦而不言,喜而不语,怒而不发,才是活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