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女主三国基建召唤的 > 第172部分(第2页)

第172部分(第2页)

现在是袁绍撤离前线、提防刘备追袭的时候。袁绍自领的中军人数还是没有减少,依然是一万士兵。不过,这一万士兵如今变成了前军。辎重随后,由后军五千人押运。再往后,就是设伏的两支八千人的队伍和正面撤退的九千士兵。

前面发动的伏击,便是一支八千人的军队。八千人中,有四千弓手,另有四千步兵。那四千步兵,均伏于高山林密之处。公孙续的骑兵若与之交战,必败无疑。

结果,公孙续直接闯了过去。前面大约四百人,没有什么损失。中间约四百人损失较大,冲过之后,仅剩六十几人。不过,其中包括了公孙续本人。另外三百来人,绕道前进,一时之间,还不能会合。

袁绍的这一支伏兵共八千。步兵需要倚林而战,也就是说,步兵至少要站在树林的边缘。倘若步兵在前,弓兵在后,那么弓兵的射击通道就有可能被树林挡住。因而,实际的队形是弓兵在前。如果骑兵冲过来,弓兵再往后退。

现在骑兵并没有冲过来,而是直接跑了。这就需要追击。而追击的时候,跑在最前面的,还得应该是步兵才好。因此,伏兵整了个队,把步兵由后面调到前面。耽误了不少时间,然后才追了出去。

……

袁绍另外的八千伏兵埋伏在什么地方呢?埋伏在第一道埋伏斜对面的一条山谷。为什么要埋伏在那里呢?这是因为,按照一般的发展情况,刘备军队遇到第一道埋伏之后,会与第一道埋伏的士兵交战;交战不利之后,那条山谷就是非常适合的退兵之处。

很显然,针对公孙续来说,这道埋伏落空了。公孙续跑出大郭山之后,略一清点,将近五百名骑兵。这样的结果是相当不错的。因为公孙续知道,后面还有几百骑兵没有遭到袭击。也就是说,总体上损失的人马还不到半数。

进入大郭山之前,公孙续对千夫长和百人长说过,遇到埋伏之后,第一选择是跑而不是打;要充分发挥骑兵的优势,跑出速度;让那些伏兵来追。等伏兵追累了,我们再打不迟。其中的重点,是第一句。如今这一句,已经完整地实现了。

接下来,第一道埋伏的八千袁绍士兵就追来了。由于袁绍士兵需要把步兵由后面调整到前面,有一个整队的过程,耽误了很长时间,因而,距离尚远。

在公孙续的前方,有九千正面撤退的袁绍军队。再前面的辎重部队等等就不用说了。公孙续面临的选择,是继续向前追出,还是迎战第一道埋伏的八千袁军。

这个时候,相对来说,公孙续已经不危险了。因而。公孙续的名将基础又显现了出来。公孙续命令全体士兵下马休息。

下马休息,人和马都缓冲一下。虽然前面有九千袁军,但公孙续并没有看到。公孙续只是知道前面有袁军。公孙续想的是,等到第一道埋伏的八千袁军追过来,然后再向前面追出。追着了前面的袁军就打前面的袁军,没有追上前面的袁军,再调过头来打这第一道埋伏的八千袁军。而那个时候,这八千袁军应该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了。这就是公孙续说过的“让那些伏兵来追。等伏兵追累了,我们再打不迟”方针的具体体现。

这一条方针,听上去很高明。其实高明与否,也得看看针对什么人。公孙续跟公孙瓒在一起,常年与游牧民族作战,这样的游击方针,对于公孙续来说,早就司空见惯了。也就是说,公孙续提出这样的方针是正常的,同时也是普通的。如果是一名从来没有见过骑兵打仗的将领提出这样的方针,那才能称得上高明二字。

……

过来了。第一道埋伏的八千袁军过来了。跑在最前面的是步兵。步兵约占了五十步的距离,然后才是弓手。没办法,也只能这样。公孙续的骑兵是随时都有可能返身作战的,如果弓手放在最前面,防御力就太差了。

弓箭的射程还是一百五十步。其中的五十步被自己人消耗掉了。也就是说,要追到一百步之内的距离。弓手才有可能发箭。

公孙续是不知道这些的,而且公孙续的观察也不够细致,公孙续就把跑在最前面的袁军士兵当成了弓箭兵。看看距离差不多了,公孙续命令士兵上马,然后向前跑出。这个时候跑出,其速度只需要与那八千追击的袁军士兵相当就可以了。

千万不要想成每秒十米、每小时三十六公里。那是短跑的世界记录。士兵追击,你追,别人还在跑,怎么说,也属于长跑。而且,士兵们还不能空着手跑。他们还要拿刀拿枪,还要穿戴笨重的盔甲。更重要的是,士兵们不是运动员。而一般常人步行速度为每小时八公里,长跑速度为每小时十六公里。因而士兵们追击的速度就介于这两者之间,一个时辰五十里。

公孙续这边是普通战马。这样的马匹,以一个时辰一百二十里的速度奔跑,能够维持两刻钟。但如果放慢到一个时辰五十里的速度,就能够维持一个时辰了。而追击的袁军士兵,是绝对不能维持一个时辰的。

因而,再次上路,尽管公孙续被追,却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

就这样,一追一逃,经过了一刻钟。袁军这边突然下令,不追了。一刻钟,相当于一个时辰的八分之一,跑过的路程有六里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千米跑。袁军士兵虽然不是运动员,但他们好歹也算军人,三千米之后,尽管是累了,却还没有到最后的极限。但袁军的将领看出来了,继续追下去话,自己的士兵会越来越累,结果一定不妙。因此,袁军将领当机立断,喝令士兵,停止追击。

是谁提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方针的?

多数人认为是**提出的。1929年4月5日,**为红四军前委起草《红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其中写道:“我们用的战术就是游击的战术,大要说来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见《毛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56页。

但是,事实上早在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战争时期,朱德同志就提出了游击战争的作战指导原则,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简称“十六字诀”。“十六字诀”包举了反“围剿”作战的基本原则,包举了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两个阶段,在战略防御时又包举了战略退却和战略反攻的两个阶段。“十六字诀”的基本精神是,从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基本特点出发,利用根据地创造的有利形势,灵活地使用兵力和变换战法,趋利避害,扬长击短,在战争中务求保存和发展自己,以多打胜仗、消灭敌人的办法,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形势,夺取战争的胜利。

反围剿期间,红军原计划设伏打击谭道源的第五十师,因先闻得谭师的源头拉夫,准备在12月25日向小布前进。这样,谭师脱离后方,深入到地形有利于我军设伏的小布地区,这是我军运动歼敌的绝好机会。

当时,**还亲笔书写了一副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战人”,并在战前誓师会上用这副对联向指战员说明红军在此战中的战略战术。

朱德又是在哪种场合下提出来的呢?以前我知道,现在我忘了。但是,我却要说,朱德并不是首创性地提出的,而是在前人智慧的基础之上总结出来的。

说到前人智慧,这范围就广了。其中就包括了公孙瓒的白马义从与乌桓人长期的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