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这个局面和历史有些类似,却也有很大不同。
首先,伐蜀主帅不是钟会。
在夏侯献看来,钟会是姜维的“天选之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策反成功需要对方将领满足一系列极其苛刻的条件,而钟会几乎是唯一符合所有条件的人。
其一,极高的权力和地位。
策反一个低级将领毫无意义,这个人必须能控制整个在蜀的魏军。
历史上的钟会是“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是整个伐蜀之战的最高统帅。
在他兼并了友军部队(诸葛绪)、陷害邓艾之后,整个蜀地能够有权力调动大军,发动叛乱的人,只有他。
其二,巨大的个人野心和虚荣心。
钟会出身名门,自视极高,功名心极重,姜维正是看准了他“功高震主,必不自安”的心理。
其三,缺乏深厚的军中根基。
钟会长期在司马昭身边做智囊,在军中缺乏威望。这意味着他一旦想造反,只能依靠外部力量,这使他不得不与姜维合作。
反观如今的伐蜀将领,无论是邓艾、夏侯霸还是王基,都没有这样条件。
可以这么说,如果主帅不是钟会这样一个集极高权力、巨大野心、薄弱根基于一身的人,姜维策反的计划根本无从谈起。
所以姜维,你现在会做些什么呢。
。。。。。。。。。。。。。。。。
一只春莺扇动翅膀,离开树梢。
山花点缀着远处青山,大剑溪自山中飞流直下,一副春意盎然。
溪水流入涧谷,密密麻麻的浮尸随着水流缓缓晃动。
溪侧破损的栈道与满是断箭、碎石的那条甚至称不上山路的陡壁,与这春色形成鲜明的对比。
春莺在高空盘旋,飞上山脊。
目之所及,是一座接一座的军营,有人在修理着营前的工事,有人在搜集箭矢、石块,有人在伐木,有人在巡逻。
后世有诗云:“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当然,“一夫”只是夸张,但有个几千兵,只要不犯错,必能教十万大军碰得头破血流。。。。。何况现在,这里有仅四万蜀汉精锐。
“来参军!”
正在视察工事的来忠停住脚步,看向那名军士,表情急切地问:“可是成都有消息?”